什么是冻伤? 冻伤是在极度寒冷的环境中,身体浅部的软组织凝冻,局部缺少血液供给而发生红斑,以致坏疽性损伤。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冻伤被分为四度,常出现在手指、足趾等血液循环较慢的部位,好发于衣鞋不暖、鞋袜太紧、长久站立或有血管硬化病、多汗症者。 冻伤分为冻结性损伤与非冻结性损伤。 发生冻伤的主要原因 在寒冷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皮肤防护不当等某些因素导致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调节和适应能力减弱。 发生冻伤的主要表现 根据冻伤的严重程度不同,冻伤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有受冻部位皮肤出现损伤,受冻部位皮肤苍白或青紫、冰凉、发硬、丧失知觉,严重者会出现皮肤软组织及骨头坏死、昏迷,甚至心脏骤停。 发生冻伤后如何救治 可以通过复温、支持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处理冻伤,如果组织受损严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哪些人容易得冻伤?儿童 身体虚弱的老人 营养不良的人 患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人 长期疲劳工作的人 长期处于心里紧张状态的人 长期节食的人 血糖过低或血压过高的人 长期在潮湿寒冷环境的人 接触制冷剂的人 患有周围血管性疾病的人 如果属于以上一种或多种人群,需要积极消除这些危险因素,比如注意保暖。如果身体出现不适,需及时就医。 冻伤有哪些表现? 全身冻伤 初起时,肌肉强烈痉挛,发生寒战; 如持续处于低温状态,则四肢发凉、苍白发绀; 血液温度降至27℃以下时,出现感觉迟钝、四肢无力、嗜睡; 严重时出现昏迷、心律失常、呼吸抑制、心跳呼吸骤停。 非冻结性冻伤 寒冷感和针刺样疼痛; 皮肤苍白; 可起水庖; 除水疱后见创面发红、有渗液; 并发感染时可见糜烂、溃疡。 冻结性冻伤 Ⅰ度冻伤 局部皮肤红肿; 受损部位发热、瘙痒、灼痛。 Ⅱ度冻伤 皮肤表面有水庖; 水疱内有澄清液体或血性液体; 受损皮肤剧烈疼痛。 Ⅲ度冻伤 皮肤可由白变为黑褐色; 皮肤感觉消失; 冻伤区周围皮肤剧痛; 冻伤区痂皮脱落后形成肉芽肿创面。 Ⅳ度冻伤 皮肤呈紫蓝色或青灰色; 触觉和痛觉消失; 冻伤区和健康组织交界处可出现水疱。 皮肤感染、外周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足等也会出现皮肤感觉减弱、局部皮肤受损的症状,有这些症状不一定就是冻伤,但需及时就医。 如何预防冻伤? 避免长时间在寒冷的户外。 注意增加保暖衣物,避免过于紧身的衣物。 平时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御寒能力。 多饮热水,避免饥饿,以免导致身体能量供应不足。 限制在寒冷、潮湿或大风天气的外出时间。 老年人或不大活动的人,应注意在室内穿着温暖,并保持室内温度高于18°C,以防止在室内冻伤。 冻伤的预防最重要在于保暖,平时注意自我防护,普通人群要尽量避免长时间在寒冷的户外,注意增加衣物保暖,多进行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御寒能力。对于长时间室外工作者等易感人群,注意多测量体温,观察并询问有无寒冷。 冻伤后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什么?饮食调理 忌辛辣、刺激食品; 忌油腻食物; 忌冰冷食物; 忌烟; 宜高能量饮食。 日常护理 换药时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发生继发感染,尽量轻柔的处理皮肤破溃、渗液,以免患者疼痛。 对于冻伤患者恢复最重要的就是保暖,室内温度适宜,选择贴身保暖的衣物,避免过于紧身,不利于血液循环。 要注意穿衣保暖,避免穿过紧衣物,适度运动,有助于血液循环。伤口疼痛严重的患可口服止痛药缓解,保持放松、愉悦的心情,有助于身体恢复。 因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