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多汗补卫气,无汗养营血阴平阳谧,

夏季多汗补卫气,无汗养营血

夏天天热或是运动之后出出汗,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是对身体的一种调节和保护。而且,人体出汗,说明人体经络通透,出汗可以帮助散热和排毒,所以,夏天出汗是好事。但是有两类人却有点不一样,一个是我们常见的动不动就汗流浃背,一个是大家都热得出汗了他却似乎还没出汗的迹象。这两类人往往会感觉夏天比较难熬,因为汗出得太多,身子会感觉发虚,汗出得太少,体内的湿气和毒素又不能及时排除。但是这类不适西医检查似乎又查不出什么问题,中医却有说法:卫气虚则多汗,营血虚则无汗。这话出自清代医学家程文囿所著的《医述》。

卫气属阳,行于脉外如同一个卫士守护着我们的体表,对于全身性或局限性多汗症而言,都可出现阳虚的病理现象,古代医家就有“自汗多属阳症”之说。“阳”与“气”常相提并论,在生理情况下,称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而在病理情况下,常称阳气虚衰或气阳不足,所谓“气虚之甚者为阳虚”,就是指此而言。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在不少出汗病例中,既有阳虚的症状,又有气虚的症状。表现在:神疲肢软,少气懒言,汗出畏风,容易感冒;或特别怕冷,四肢不温,喜吃热饮,体温偏低,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阳虚是属于功能减退病变,包括脏器、代谢、内分泌等全身功能减退。

中医认为,动辄出汗多为气血虚,汗孔开合失职、统摄无权所致。“肺气不足、卫阳不固”,汗多最易伤津耗气,卫气虚了会导致“卫表失固”,门户大开,体内皮肤的腠理少了这个卫士的保护则门户大开,我们体内的津液则随之易于外泄,因此出现多汗。更重要的是,中医认为“气随汗脱”,汗出得越多我们的卫气流失得也越多,这是个不良的循环。所以,很多人出汗越多越补水,但是治标不治本,原因就在于这个本不是缺水,而是气虚。营血属阴,内有津液,营血虚了我们体内的津液也因之而不足。津液缺乏这个源头,所以会出现无汗的症状。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好理解为什么卫气虚弱导致多汗的人要“补气”,即中医所说的治疗以补气固表为主。营血虚弱导致的无汗,当以养血生津以滋其化源。

所以,夏季汗多或无汗大多是气血虚所致,因而,要注意益气补血,调理气血虚的症状。

那么夏季气血虚多汗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其实主要与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缺乏体育锻炼,起居不规律等这些有关。对于身体较虚弱或平时缺少体育锻炼的人来说,过多出汗很容易降低身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导致着凉感冒,进而引发关节、肠胃不适等。再有就是许多女性朋友,都有这样的感受,月经不调,痛经,或是手脚冰冷,再仔细想想,似乎自己从不出汗,以前并没有在意。月经不调,痛经或是手脚冰冷,都是在血虚更严重的时候,才出现的疾病症状,其实在从不出汗那个时候起,就已经有血虚这种情况发生了。

这些在中医看来属于亚健康状况,可以通过长期中低强度的锻炼和合理的生活饮食来改善。也可运用中医针灸,艾灸等来调节保养,都能起到很不错的效果。

主要中医经络穴位的效果也很不错,可以采取以下穴位来补气养血了、,以供大家参考:

1、补肺益气

取穴:太渊肺腧太溪;

2、健脾益气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合谷

3、养血安神

取穴:神门心腧三阴交

阴平阳谧,百病消除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结底,可以分为两类:一为阴,一为阳。阴阳是两种相互对立的能量,它们一正一负,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一前一后,相互制约,彼此依存。正因为阴阳彼此对立,相互依存,所以才有了天地、日月和男女,而养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调阴阳。

  生命是一种内稳定状态,这种稳定取决于阴阳的平衡,阴阳就像天平上那两个砝码,一左一右,只有它们重量相当,天平才稳定。一旦阴阳失调,天平向一方倾斜,平衡被打破了,人就会生病。所以,人要获得长期的健康,就必须时刻保持阴阳的平衡。养生养的是什么?养的就是阴阳,只有阴阳调和,我们才能过上不生病的生活。

  人体虽然复杂,但说到底,也只存在两种能量:一是阴,一是阳。这两种能量不断变化,便有了人的生、老、病、死。

  《黄帝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一部《黄帝内经》,洋洋十几万言,其实说的就是阴阳。

  人的一生离不开生、老、病、死。生是什么?生就是阴与阳这两种能量在身体内聚合,获得了暂时的统一。老是什么?老是阴阳在体内不断变化、衰减。病是什么?病是阴阳这两种能量在身体内出现了失调。死是什么?死是阴阳这个统一体的瓦解。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阴阳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能量所构成的一个平衡体在这个平衡体中,正极为阳,负极为阴,阴阳平衡才有了人,《黄帝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生天地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在中间追求的则是阴阳平衡。所以,生命是一种不上不下、阴阳平衡的状态,如果这种平衡状态被彻底打破了,生命也就结束了。生命结束之后是个什么状态呢?就是阴阳分离了。

  人身上的疾病有成千上万种,有的有名称,有的没有名称;有的是常见病,还有的是疑难杂症。不管疾病有多少种,有多么难治,它们的病理只有一个,那就是阴阳失调。人体的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盛,阳气就会受损;如果阳盛,阴液就会受损,所以,《黄帝内经》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阴阳蕴藏在身体的每一个部分,肾有肾阴肾阳,肝有肝阴肝阳,心有心阴心阳,脾有脾阴脾阳,胃有胃阴胃阳,肺有肺阴肺阳……身体每一个部分的阴阳都必须保持平衡,一旦某一个部位的阴阳失调了,那个部位就会出现疾病。

  肝上的阴阳必须平衡,如果肝阴不足,肝之阳气就会急剧上升,这时人就会面红耳赤、头涨头痛、急躁易怒,中医称之为肝阳上亢,西医用血压计一量,很可能发现血压变高了。 

阴阳失调,百病始生。为什么一些人三天两头会感觉不舒服,不是头痛,就是胸闷气短,就是因为身体内的阴阳失调了,这就像一个地区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了一样,不是干旱,就是洪涝。我们的身体如何才能风调雨顺呢?办法也只有一个,就是让身体的阴阳达到平衡。一个阴阳平衡的人,他精力充沛、面色红润、无病无灾,即使偶有病毒来袭,他体内的正气也能很快将病毒赶走。所以,只有阴阳平衡的人,才能健康长寿。

  中医有很多养生方法,有中药、推拿、针灸、食疗等,不管采用什么手段,其目的都在于调理身体内的阴阳,只要阴阳平衡了,疾病自然就消失了。所以,很多中医师给人看病时,不说看病,只说调理,这是很有道理的。

  千万不要以为中医的调理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其实,调理是从根本上解决身体的问题,《黄帝内经》说“治病必求于本”,本是什么?本就是阴阳。

因而,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谧,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人生下来就是要吃东西的,吃东西就需要用到我们的脾胃,所以中医上也说“脾胃是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中国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曾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

现在正值夏日高温,加上时不时会下雨,所以此时感染到的暑邪为湿热,而这个时机脾胃仍容易受到侵害,所以疾病出现,因此应该先以脾胃为先,那么怎样调养出好脾胃呢?

一、脾胃是身体的轴心

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它们的关系极为亲密。打个比方来说,胃像是一个粮仓,脾是运输公司。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进行再次消化,取精华、去糟粕,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运至全身。中医认为,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脾胃是整体概念,包括整个消化系统。脾与胃在生理上息息相关,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胃功能不好,必然会影响脾的运化,所以临床上患者往往同时出现食欲不振、饭后腹部胀饱、消化不良等症状。脾胃之所以被称为“后天之本”,主要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脾胃输送的营养物质,是生命健康的轴心力量。

脾胃有问题,不但影响食欲、睡眠、情绪,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器质性疾病。相反,脾胃健运,能让身体气血充足,保证各个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二、脾胃好能长寿。

以色列一项针对名70-82岁老年病人的研究发现,在排除老人身体活动量、人口学特征、营养等影响因素后,脾胃健康、胃口好的老人,死亡风险更低。

三、脾喜欢燥,不喜欢湿;胃喜欢规律,讨厌刺激。

压力大、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喝酒、暴饮暴食、爱吃冰冷、吃腌制食物、久坐少动、焦虑紧张……种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原本脆弱的脾胃更不堪重负。中医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而现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湿”问题。另外,数据显示,我国肠胃病患者约有1.2亿,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较为常见,发病率分别为30%和10%。

四、脾胃不好几大表现脾胃出了毛病,症状主要可概括成8个字:纳呆、腹胀、腹泻、便溏。即不想吃饭、吃饭不香;不吃不胀,吃一点东西就发胀;拉肚子,水和粪能分开叫“腹泻”,水和粪均匀混合叫“便溏”。如发现自己有这几种情况,就该怀疑脾胃是不是出了问题,需尽快重视起来。仔细观察肤色、五官、生活状态,也能看出脾胃问题

脸色发黄。

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与萎黄相反是黄胖,即面色发黄且有虚肿。

鼻头暗淡。

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腻等。

口唇无血色、干燥。

《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就是说,脾胃有问题会表现在口唇上。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干燥、脱皮、无血色,就说明脾胃不好。

睡觉时会流口水。

《黄帝内经》中还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也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一旦脾气虚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口水。如果经常不自觉流口水,可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便秘。

正常情况下,人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才能成为各个脏器的津液,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就会导致大肠动力不足,继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睡眠不好。

古语讲“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质量也会降低,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精神状态不佳。

脾胃运化失常,容易导致健忘、心慌、反应迟钝等。相反,脾胃健运,能让大脑得到滋养,就会神清气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五、保养脾胃的建议

1.规律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这是保养脾胃的第一步,特别是胃本来就不好的人,更要少吃辛辣、刺激以及生冷食物。另外,要注意定时吃饭,不要狼吞虎咽,更不要站着或边走边吃,吃饭时不要讨论问题或争吵,以免情绪影响。

2.揉鼻头。每次揉鼻头20分钟左右,能改善胃胀气等症状。

3.艾灸足三里。足三里(膝眼直下3寸处)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每日坚持艾灸,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4.吃对食物。在长夏这个养脾的关键时期,应该结合健脾、祛暑、化湿等方法进行调补,可以吃些绿豆、莲子、丝瓜、陈皮、鸭肉、鲫鱼等。多吃薏仁、茯苓和粳米煮的粥,也能起到滋养脾胃的作用。容易便秘的人要减少久坐,多吃绿叶蔬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5.揉肚脐,艾灸效果会更好!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当然艾灸肚脐,用艾火的药力养护脾胃,效果会很好!而且现在正值夏天,养胃效果翻倍!

?

6.饭后慢慢走。中医有“以动助脾”的养生观念,饭后散步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但“饭后”并非指吃完饭立刻就开始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10分钟再进行,若吃得过饱则需适当延长休息时间,并且饭后半小时内不能做剧烈运动。

百病从肝治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肝脏在中国五行哲学中属木,木性曲直,枝叶条达,具有向上、向外、生长、舒展的特性。肝属木,其性也喜条达舒畅,不喜抑郁遏制,由此可见,人在生活中应该以喜为主,喜则气缓,怒则气上而伤肝。肝脏在每天的丑时[半夜1至3点]主事,人在这时必须是睡眠状态,才对肝脏有好处。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属肝脏系统。人体的肝与胆、筋、爪、目等属肝脏系统。肝脏的生理功能:肝藏血;肝主疏泄;主筋和爪;开窍于目;肝在液为泪;胆与肝为表里。

肝是中医五脏之一,如果不好好养护,很多疾病由此发生。

乳腺增生

中医认为乳腺增生是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所致。肝经走乳腺,平素情志抑郁,气滞不舒,气血周流失度,蕴结于乳房经络,使乳房经络阻塞不通,不通则痛。肝有异,影响脾胃的功能,津液代谢失调,痰浊内生,气滞血瘀挟痰结聚为核,循经留聚乳中,故乳中结块。

痛经

痛经是因为气血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为什么月经前女性情绪不稳定,比较急躁,爱发火,是因为肝经不通、肝气不舒。

子宫肌瘤

肝经也走腹部——子宫的部位。同样道理,也会形成子宫肌瘤。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这些女性疾病是可以治好的。

阳痿

一般认为阳痿要从肾治,其实阳痿也可以从肝治。一方面因为肝经走外生殖器,另一方面很多男性的阳痿是因为精神压力太大,和肝的疏泄功能不正常有关。所以,这一类型的阳痿可以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治疗,让精神放松调达,疾病也就痊愈了。

头痛

头痛也可以通过疏肝治好。因为很多时候,头痛是由于经络闭阻、气血不通造成气滞血瘀而致。从肝上治疗,效果就不错。

眼病

肝还有个特点,就是开窍于目。也就是说,眼睛的视觉功能主要依赖肝血的濡养,肝经又上联目系。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可以通过眼睛反映出来。肝血不足可出现视物模糊、夜盲;肝阴亏损,则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肝火上炎、迎风流泪等眼疾都可以通过治肝养肝的方法治愈。

歇斯底里或抑郁症

情志,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气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平和,才能心情舒畅、开朗。如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人就会闷闷不乐,多愁善感。肝气过亢,就会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外界的精神刺激,尤其是大怒最容易使肝失疏泄,因此有“暴怒伤肝”之说。反之,如果情志不畅,经常生闷气,同样会引起肝气不疏。特别是春天,一定要心情开朗,绝不能生闷气。抑郁症属中医郁证范畴,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肝的疏泄功能产生障碍,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用疏肝理气的方法可以治疗抑郁症,同时还要配合心理治疗。

那么,如何养肝护肝呢?

一般来说,除了情绪要平稳,睡眠要足够,饮食清淡等,在中医上还可以通过经络来保肝养肝。

经络穴位刮痧保肝四部曲

第一步,揉大敦穴和太冲穴。力度适中。左旋按压15次,右旋按压15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脚两穴,手法同前。

第二步,由上向下刮拭足厥阴肝经3--5分钟,不追求出痧,遇到比较硬的结节或是有很明显痛点的地方,改变方向多刮拭几次,以能够耐受为宜。

第三步,由上向下刮拭足少阳胆经3--5分钟,不追求出痧,遇到比较硬的结节或是有很明显痛点的地方,以拍法为主,适当拍出痧来,以能够耐受为宜。

第四步,刮拭两肋法。借助刮痧油在双肋轻轻刮拭,顺肋骨间隙刮至胸前,力度不可过重。

一、分享中医医道,分享传统和经典,一起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传播中医。

二、传播中医学习课程,让更多中医爱好者能走入中医大门;

三、举办行业交流,推广中医治法。

四、最专业的







































北京哪家白癜风最专业
治疗白癜风有效方法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img.com/mbyjg/11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