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和调节水分的重要途径。 夏天天气炎热,皮肤上的汗孔会自动打开,适量出汗可以把体内的热散发出去。而到了冬天,天气寒冷,为了保持体温,汗孔会自动关闭,水分可以从小便排除。 但是,患糖尿病若干年后,有相当一部分糖尿病人会经常出汗、大量出汗,甚至冬天也出汗不止,这是由于糖尿病导致支配汗腺的植物神经损伤所致。 本文为您分析糖尿病患者多汗的常见原因及对策,糖尿病患者多汗看似小问题,实则是大事件的警钟。 低血糖反应 人的汗腺受神经系统的支配,低血糖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出汗增加。 低血糖不仅会引起多汗,还会有心慌、手抖、头晕、饥饿等症状。严重的低血糖还会引起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近年来由于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降糖药物广泛使用,低血糖的发生率也较以前有所增加,一些糖尿病人甚至会反复出现低血糖。 对策:积极补充葡萄糖后症状可立即缓解。尤其是老年及肾功能不全患者,降血糖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尽量避免口服消渴丸及格列本脲等长效口服降糖药物。糖尿病并发自主神经病变 长期血糖紊乱,高糖毒性可激活氧化应激过程导致慢性并发症发生,其中包括自主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累及汗腺分泌异常导致多汗症、少汗症、局限性多汗症、摄食性出汗等。少汗症者主要累及足部及下肢出汗减少,很多患者可出现足部皮肤干燥及皲裂或瘙痒。多汗症则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汗腺分泌增加,上半身特别是头胸、背部往往大汗淋漓。这可能是下半身出汗减少的代偿反应。 对策:积极治疗,稳定血糖,阻断氧化应激通路,同时予以甲钴胺、硫辛酸、及依帕司他等药物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对症支持,可予以谷维素及中成药物。干燥龟裂处予以保湿润肤处理,多汗处及时更换衣物,同时要及时补液防止多汗诱发低钾低钠等血电解质紊乱。糖尿病合并甲亢 甲亢与糖尿病同属于内分泌系统疾病,多为自身免疫异常加之环境、情绪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临床上甲亢、糖尿病伴发的并不少见,当糖尿病病人发生甲亢时,糖尿病症状会更加明显,代谢紊乱较难控制,体重下降明显。而典型的甲亢常可引起心慌、多汗、易饥饿、体重减轻、大便次数增多等。 交感神经高度兴奋,同时可表现为心慌、手抖、腹泻等症状。 对策:当发现自己短时间内体重明显减轻,同时有心慌手抖、多食、腹泻或者突眼、颈部变粗等症状,医院就诊完善甲状腺功能检查。及时口服抗甲亢药物治疗,多汗等症状一般在甲状腺指标控制后明显缓解。糖尿病并发结核感染 糖尿病患者体内糖含量高,代谢紊乱,可为结核菌快速生长、大量繁殖提供良好的营养环境。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等。 容易并发结核杆菌感染,继而出现多汗。 结核病(包括肺结核及肠结核等)主要表现为夜间盗汗,可伴发咳嗽咳痰、消瘦、午后低热或胸痛等症状。 对策:出现上述症状时需警惕并发结核感染的可能。需及时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及时足疗程、联合、足量抗结核药物治疗。糖尿病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 围绝经期综合征多汗是因为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性血管舒缩异常致阵发性潮热,典型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胸前、颈面部的皮肤潮红及出汗,全身畏寒发冷,发作没有时间规律。伴有心悸、焦虑及急躁等症状,疲劳、躯体疾病及抑郁、饮食等因素均可诱发。 对策:其他器质性疾病诊断明确后,可予以心理及生活方式上的干预治疗。症状严重时可予以抗焦虑、营养神经及雌激素替代治疗,大多可缓解。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 目前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既有神经生物学因素,又有社会心理学因素。 负性情绪可能是通过影响DM患者的下丘脑、边缘系统的情绪环路,导致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调节系统发生变化。其中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最为常见。抑郁状态下的情绪紧张易诱发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导致汗腺分泌过多,导致多汗。 对策:需及时心理干预治疗,必要时予以药物抗抑郁治疗。综上分析:糖尿病患者出现多汗症状不但影响了日常生活及出行,而且是许多其他疾病发生的信号。 糖尿病患者出现多汗,千万不可放松警惕,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以免延误疾病治疗时机,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 赞赏 长按北京白癜风好的医院贵州白癜风治疗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