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表现为阵发性局限性或全身性出汗增多,常为两侧对称性,但也可见偏身多汗。正常人在生理情况下排汗过多,见于运动、高温环境、情绪激动以及进食辛辣食物时。多汗症是指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现象。 根据多汗的部位可分为:①全身型:多为功能性或躯体病变引起;②偏身型:多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特别是间脑病变所致;③局部型:表现为手掌、脚掌和腋下多汗,多为体质及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常始于儿童或青春期,男女两性均可发生,有的有家族遗传史。 多汗症也属于一种慢性的神经类系统疾病,中医认为多汗症是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可分为肝胆火旺、肝气郁结、痰湿困阻、气滞血淤、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肾精亏虚、肺气不足、营卫不和、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湿热内盛等体质病因,以及像紧张、兴奋、压力、抽烟喝酒、环境温度、辛辣刺激食物也是引起多汗的因素。 西医认为原发性多汗症由于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导致乙酰胆碱分泌过多引起,有遗传的可能;而继发性多汗症则是由某些疾病引起(像甲状腺功能亢进、内分泌失调、精神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都有可能造成异常多汗的情况出现。 第一、多汗症之辩证论治(卫表不固) [卫表不固]自汗为主,时时汗出,以头部及胸背部为多,动则尤著,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素易感冒。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弱。本证多见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及病后体质虚弱的人,以肺卫气虚证候为主.由于肺气虚则卫气亦弱,卫外不固,腠理疏松,津液外泄。反复出汗导致气虚加重,汗出更不能收。治则:益气固表,敛汗止汗。 第二、多汗症之辩证论治(营卫不合) [营卫不和]自汗为主,汗出遍身,或恶风.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倦怠,胃纳欠佳,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本证所见系卫阳不足,营阴外泄之证候,多见于病后邪虽祛而正气未复,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不能固摄而迫津外泄引起自汗。治则:调和营卫。 第三、多汗症之辩证论治(气阴不足) [气阴不足]以盗汗为主,汗出较多,精神不振,形体消瘦,或低热,口干,唇红,舌质嫩红,苔少,脉细弱。本证多见于热病后气阴受损,或素体气阴两虚者,由于脏腑失养,阴阳失衡,病位在心肺。因心主血属营,肺主气属卫,气虚不能敛阴,营阴难以自守,血虚不能养心,心液失藏而汗出,故既有气虚诸证,又兼阴虚诸证。治则:益气养阴。 第四、多汗症之辩证论治(阴虚火旺) [阴虚火旺]盗汗为主,头身汗出较多,甚则淋漓不止,形体消瘦,口渴颧红,烦躁易怒,夜寐不宁,唇燥口干,便秘尿赤,舌尖红起刺,苔光或剥,脉数。本证多见于素体阴虚之小儿,或热病后阴伤,郁热未尽而盗汗淋漓。病机特点为阴不足,心火上炎,或肾阴虚损,虚火内扰,故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诸证。治则:滋阴降火。 第五、多汗症之辩证论治(脾胃积热) [脾胃积热]自汗盗汗并见,头额心胸四肢多汗,病人面色黄,颊红,口臭纳呆,腹胀腹痛,或肚腹胀大,大便或秘或泻,睡卧不宁,或夜间潮热,苔黄腻较厚,脉滑。本证为汗证中之属实者,常因食滞化热,湿热蕴蒸所致。脾胃虚弱,饮食不规律,积滞不化,郁而生热,积热蒸腾,迫津外泄则汗出不已。治则:清热导滞 理脾消积。 多汗症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累及脏腑不同,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并且出汗多与心、肾、肝、脾、肺有直接关系,与心脑血管、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都息息相关。 因随着治疗的进展,症状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北京慈一堂中医杨丽大夫在诊断过程中,对病人的病情完成初步掌握;通过"望、闻、问、切”的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对病人进行病因及病原性的定性,通过辨证理论对病人进行个性化分析,做到因人施治、一人一方。对病人初次问诊,探求病因、病型、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得出病因,归纳证型,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从调和营卫,化湿和营,益气归脾、疏肝解郁、内外兼治,宣肺敛阴等多角度来治疗多汗症,总结得出《解郁止汗汤》纯中药疗法口服汤剂来治多汗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img.com/mbyyy/94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