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温病条辨》原文剂量,按照清代一钱约折合现在的3克,桑菊饮的现代折算剂量如下:

杏仁二钱(6克)连翘一钱五分(4.5克)薄荷八分(2.4克)桑叶二钱五分(7.5克)菊花一钱(3克)苦桔梗二钱(6克)甘草八分(2.4克)苇根二钱(6克)

如果的确象《温病条辨》所言病轻初起,这个剂量也是可以的。

但很多时候,所遇见的都是发烧咳嗽几天的,热也明显了,咳嗽也剧烈了。

这种情况下若还拘泥于原方原剂量,反而会出现病重药轻的问题。

再就是现在很多家长遇见小孩剧烈咳嗽,基本都会被肺炎之类的吓坏。

如果不用一二付药见到特效,估计很难坚持用药,马上跑去住院输液了。

毕竟现在中医大环境如是,此时慢郎中估计没人理会。

开始引起我重视桑菊饮的是下面这个案例。

因为一位中医朋友的小朋友发热咳嗽,大家一起讨论治疗,但是效果不理想,用药不对症导致咳嗽越来越厉害,后来求助史老师使用桑菊饮搞定。

为了便于学习,下面整理记录了具体治疗过程:

.11.18早上7:15情况

小孩晚上咳嗽很频繁,几乎咳了一晚,咳嗽位置和痰的位置比较深,使劲咳几次才能咳出点痰,感觉痰黏,也有干咳,咳嗽剧烈时有汗出,流眼泪,要水喝,舌很红,舌蕾有点突出,偶尔流点清鼻涕。考虑用麻杏石甘合瓜蒌枳实汤。舌象如下图:

.11.18这天早上吃了葵花小儿肺热颗粒,中午、晚上各吃一次麻杏石甘汤。咳嗽没缓解。

.11.19早上7:50情况

昨晚10点半睡,一直不间歇的咳,到凌晨2点多咳的实在厉害,喊起来看了看舌头,又喝了麻杏石甘汤一次,讲故事讲到4点,差不多3点多到现在咳的不怎么频繁了,昨晚咳嗽剧烈。舌象如下图:

.11.19早上9:57求助于史老师,开方桑菊饮:(免煎颗粒)

燀苦杏仁9连翘12薄荷5桑叶20

菊花9桔梗6生甘草9芦根15

.11.20早上9:26情况

昨晚一晚没有咳,睡得挺安稳的。

11月22日中午12:46情况

喝桑菊饮后咳嗽一下就止住了,还是偶尔有点咳,后来舌头就变了,苔比较腻了,舌象如下图:

史老师用苏杏二陈汤加减处理。

杏仁10苏梗10姜半夏10陈皮10

茯苓10生甘草6桑叶15菊花10

黄芩10生姜3片大枣2个

.12.10下午15:05情况

第二次的方吃了三副,小孩不愿意吃了,流鼻涕后来就好了。舌苔总是有点腻,这两天自己也好了。

从这个案例可见桑叶与连翘的剂量用得较大。

依据文献资料,桑叶的临床常用剂量范围为3~60g。

小剂量(3~15g)多用于疏风散热以治疗发热、咳嗽、咽痛等肺系、官窍疾病(上焦);

大剂量(15~60g)多用于平肝、止汗、止崩、降血糖以治疗糖尿病、多汗症、崩漏等中下焦疾病。

个别案例因医家经验的差异而有所出入。

所以此处桑叶的剂量基本在15~20克,我后来使用基本也是在这个范围。

依据《王绵之方剂学讲稿》可知菊花临床使用有几种,野菊花、黄菊花与白菊花。

各自作用不同,野菊花用于清热解毒,白菊花用于平肝风、散肝热,黄菊花散肺经热、去外感之邪。

所以此处应该用黄菊花,但是很多药店目前也区分不了,很多时候都是用白菊花,如杭白菊,效果也有。

特别提醒:是药三分毒,本人对本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img.com/mbyzl/112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