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期间最容易感到阴邪气盛,天气总是雾霭沉沉。 在此节气,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 医院老年病中医专家王东新提醒大家,在一年最冷的日子里,煲上一锅暖汤或熬一锅热粥,有助防御寒冷。 一汤:杜仲栗子猪腰汤。 医院老年病中医专家王东新建议,小寒节气喝杜仲栗子猪腰汤。猪腰两只,对半切开,剔去白筋,在水中浸泡1小时,除去腥味,取十来颗栗子,煮熟剥皮备用,把杜仲也洗净备用。锅里加适量水(最好用砂锅),烧开后,放入全部食材,用中火煲上三个小时,加适量盐即可。杜仲、栗子、猪腰都是滋补的好东西,适合在寒冷的冬季进补。 一粥:南瓜山药粥。 不喜欢喝汤的话,就给自己熬些粥来喝。南瓜、山药都是温性食物,常喝能补益身体,抵御寒气对人体的侵袭。而且,南瓜甘甜、山药汁黏稠,加上米一起熬成粥,吃起来也非常香甜可口。有工夫的话,还可以加些红豆、燕麦片、红枣、莲子一起熬。 一穴:防寒穴找涌泉穴。 涌泉穴是人体足底穴,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都能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涌泉穴的主要功能是散热生气。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休克、高血压、失眠、癔病、癫痫、小儿惊风、神经性头痛、遗尿、尿潴留等,都有很好的效果。利用刺激涌泉穴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方法有很多,归结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用药物烘烤、熏洗;二是用灸疗、膏贴;三是用各种按摩手法或其他的物理性方法。 按摩涌泉法。我国清代第一部外治专著《急救广生集》就专门讲了擦涌泉的方法:晚睡觉之前,用一手握住脚趾,另一手用力摩擦足心,如果能坚持的话,可以擦上千下,耐心的擦几百下也可以,直到感觉脚心发热为止。这样两脚都擦热之后,将脚趾微微转动几下,再把两脚互相摩擦几十下。晚做一次,可以达到巩固精气、通汇气血的作用。长期坚持,能有“康健延寿”的功效。 火烘涌泉法。用中药川乌(或草乌)克,樟脑10克,一起研为细末,用醋调制成弹子大小,置于足心,足下放微火烘烤,温度以人能耐受为度,用比较厚的衣服或者绒毯裹住身体,让身体微微发汗,长期坚持下去,对女性常见的因受寒而导致的膝关节疼痛、脚踝疼痛、风湿痛等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灸涌泉穴法。宋代《扁鹊心书》指出:“涌泉二穴,在足心宛中,治长年脚气肿痛,或脚心连胫骨痛,或下肢腿肿,沉重少力。”具体做法是:用艾条或艾柱灸涌泉穴20~30分钟,晚临睡前灸一次即可。 灸涌泉法可以治疗因寒而起的多种病症,尤其对中医所说的虚寒证效果更好。需要注意的是,阴虚火旺导致的病症不宜用这种方法。 专家介绍: 王东新,男,中共党员,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学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山东省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学术继承人,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医院协会医保管理委员会委员,济宁市医学会老年医学、癫痫专业委员会委员,济宁市中医药学会脑病、脾胃病、络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医院神经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进修学习一年。 主要从事中医老年病专业诊疗工作,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疾病,中风后遗症,特别对胸痹、眩晕、头痛、失眠、老年性痴呆等病症的诊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主要学术成就:《神经内科诊疗新进展》副主编,《杞菊加味丸治疗眩晕症临床研究》获市级科研立项,参与《姜建国临床经验总结》市级科研获立项,发表论文《玉屏风散治疗糖尿病多汗症58例》、《杞菊加味丸对老年情志改变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社区老年高血压的疗效观察》等在国家、省期刊发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img.com/mbyzl/113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