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CongenitalHperinsulinemicHypoglycemia,CHH)又称婴儿持续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Persis-tentHypensulinemicHypoglycemiaofInfancy,PHHI),是婴幼儿和儿童持续性复发性低血糖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由胰岛β细胞异常分泌胰岛素所致,且有一定的遗传倾向。KATP通道编码基因突变是关键病因,但尚有近50%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病因不明。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活产婴儿中的发病率为1/~1/,在血缘关系较密切的国家和地区(如阿拉伯地区)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的发病率可能高至1/。反复发生低血糖,可导致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故早期识别、诊断和合理处理十分重要。 临床表现 不同的遗传学类型,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生化特征也不尽相同;患者初发的临床表现多样,起病隐匿,症状可不典型,易造成漏诊和误诊。2岁以内的高胰岛素血症患儿较少有面色苍白、多汗和心动过速等低血糖典型症状,往往因为惊厥发作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才被发现。低血糖反复发作可导致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并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或复发性低血糖、低血糖状态下不恰当的胰岛素分泌为各型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的重要特征。 发病机制 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的基因突变可造成其过度分泌胰岛素,引发低血糖。且由于高胰岛素血症可以抑制酮体生成和脂肪分解,造成低酮体血症/低脂肪酸血症。胰岛B细胞膜电位的维持依赖Na-K-ATP酶和保持开放的ATP敏感的K通道(KATP)。K即由2个亚单位构成,分别为磺脲类药物受体1(SUR1)和内向整合钾通道6.2(Kir6.2)。该通道的关闭造成细胞膜去极化,引发Ca+通道的开放。Ca+内流可促使胰岛素的释放。KATP的开闭与细胞内ATP/ADP比值有关。ATP/ADP比值增加可促进KATP关闭,引起胰岛素分泌。同时,一些药物(如磺脲类)也可以造成其关闭。任何造成KATP关闭的因素均可以引起胰岛素的过度分泌。OMIM收录的疾病致病基因: 诊断治疗 诊断: 当低血糖的原因不明显时,最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是从低血糖期间抽取的血液样本(“临界标本”)中获得的。可检测量的胰岛素异常并且表明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原因。人的代谢状态的其他方面,尤其是低水平的游离脂肪酸,β-羟基丁酸和酮,以及高水平或低水平的C肽和胰岛素原可以提供确认。 临床特征和情况可以提供高胰岛素血症的其他间接证据。例如,患有新生儿高胰岛素血症的婴儿通常对于胎龄大,并且可能具有其他特征,例如心脏扩大和肝脏。知道有人服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糖尿病明显使胰岛素过量成为任何低血糖的推定原因。 大多数磺脲类和阿司匹林可以在血液或尿液药物筛查测试中检测到,但胰岛素不能。内源性和外源性胰岛素可以通过C肽的存在或不存在来区分,C肽是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的副产物,其在药物胰岛素中不存在。一些较新的模拟胰岛素不通过通常的胰岛素水平测定来测量。 治疗 目前,对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及手术治疗。 婴儿期低血糖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减少低血糖对脑的损害。治疗成功的主要标准如下:在无静脉输注葡萄糖或胰高糖素的情况下,血糖维持在3.3mmol/L以上;有一个合适的喂养方式;新生儿能忍受6~8h、婴儿12h、大年龄儿童16h不喂食。治疗药物包括二氮嗪(diazoxide)、奥曲肽(octreotide)、胰高血糖素(glucagon)和西罗莫司(sirolimus)等。钾通道开放剂二氮嗪是国外治疗CHH的首选药物,起始剂量通常为5~25mg/(kg.d),分3次间隔8h口服,二氮嗪在儿童体内的半衰期为9.5~24h,疗效评价至少应在治疗5d后进行。二氮嗪常见的不良反应如水钠潴留等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大,国内尚无此药正常供应。二氮嗪治疗无效者,可进一步选用抑制β-细胞膜钙离子的内流和β-细胞脱颗粒药物奥曲肽治疗,有效率约为50%,起始剂量为5ug/(kg.d),如果血糖3.3mmol/L,其剂量可逐渐增加40~60μg/(kg.d);多数患儿奥曲肽的初期治疗效果较好,但常于给药后不久引发快速耐受性,使其长期应用受到限制;该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肝酶升高和无症状性胆囊病变,肝酶升高通常能自行缓解。胰高血糖素可动员肝糖原释放葡萄糖,升高血糖水平,但该药为皮下注射,药物作用维持时间短,不适宜长期应用;大剂量胰高血糖素[20μg/(kg.h)]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局灶型或弥漫型CHH在药物和饮食疗法无法维持正常血糖时,推荐手术治疗。 案例分享 患儿男,年7月出生,临床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