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以来多见汗证,故释之。

有关于汗证的记载,上可追溯至《内经》,然而书中并无“汗证”一词。书中所述有魄汗、多汗、炅汗、大汗、漉汗、灌汗、寝汗、夺汗、绝汗、漏泄等。其中魄汗、多汗、炅汗、漏泄等相当于后世所谓之自汗,寝汗则为后世所言之盗汗。

后世籍所见多为“汗症”二字,且其所论多就自汗盗汗言,直至明·虞天民《医学正传·汗证》将诸汗汇总于一处,统称为汗证。

心内科邓兵主任

自汗、盗汗只是汗证临床症候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表述的是出汗的特点和时间,即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汗止者,称为盗汗;启用“汗证”之名称,方可全面概括包括自汗、盗汗等在内的所有出汗异常的病症。

又自汗、盗汗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多并见,更是常常出现在部分危重病症之后和一些慢性疾病过程中,故以“汗证”统称之,则不会出现偏误。

出汗本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人体通过汗液的排出来调节体温、排出体内部分毒素。

心内科邓兵主任

《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汗由阳气蒸化发泄于腠理而形成,润泽肌肤,调和营卫,清除废秽,正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言“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生理性的汗液排泄可调节机体阴阳平衡。

出汗过多则是一种病理状态,是多种因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传统医学定义汗证为“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关于汗证,《素问·经脉别论》云:“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心内科邓兵主任

《伤寒论》对于汗证也已有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记载有自汗、盗汗、头汗、手足心汗、黄汗5种情况。后世医家细分无数;若有心考究可观《张氏医通·杂门》。作为了解,粗略分为自汗、盗汗两类也可。

现代医学认为多汗症是以机体过度出汗为特征的临床疾病,按出汗部位可分为局限性多汗和泛发性多汗2种;依起病原因则分为原发性多汗症和继发性多汗症。

原发性多汗症总发病率约1%左右,一般在青壮年时期发病,也有自儿童期发病的,其症状多持续到成人期。

心内科邓兵主任

继发性多汗症多继发于机体多种系统性疾病,多汗也是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其中继发性全身多汗证包括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女性更年期及垂体功能减退等)、精神因素(如焦虑症、吸毒戒断症等)、肿瘤、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心内膜炎、变异性心绞痛)。

某些药物也可以导致出汗增多,如抗呕吐药、抗癫痫药、三环抗焦虑药、氟西丁、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鸦片类、阿昔洛韦等。巨人症、肢端肥大症和嗜铬细胞瘤也可致汗出过多。继发性局部多汗症包括有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疾病、胸部肿瘤、脑血管病变等。

世随时移,对汗证研究的实际远已超越单纯自汗、盗汗的概念,故亦有医家提出,重症虚汗、慢病久汗和单纯性(功能性)多汗的概念。

下回会详讲自汗的病机和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img.com/mbyhl/118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