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是津液所化生的,在体内为津液,经阳气蒸发从腠理外泄于肌表则为汗液。正常人在过劳、运动剧烈、环境或饮食过热、情绪紧张等情况下皆可以出汗,这属于正常现象。发生疾病时,各种因素影响了汗的生成与调节,可引起异常出汗。

发病时出汗也有两重性,一方面出汗可以排出致病的邪气,促进机体恢复健康,是机体抗邪的正常反应。另一方面汗为津液所生,过度的出汗可以耗伤津液,导致阴阳失衡的严重后果。临床问汗时要询问就诊者有无出汗、出汗的时间、部位、汗量有多少、出汗的特点、主要兼症以及出汗后症状的变化。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额头、胸前、脖子,属于上半身出汗,归于肺经,这些部位出汗属于肺气虚、心气虚;脚心手心出汗,跟肾脏有关,阴虚火旺,中医称为“五心烦热”。

1.无汗

外感内伤,新病久病都可见有全身无汗。外感病中,邪郁肌表,气不得宣,汗不能达,故无汗。属于卫气的调节功能失常。当邪气入里,耗伤营阴,亦无汗,属于津枯,而汗液生成障碍。内伤久病,无汗,病机复杂,可为肺气失于宣达,为汗的调节功能障碍;亦可为血少津亏,汗失生化之源,故无汗。

2.有汗

病理上的发汗,有多种情况。凡营卫不密,内热壅盛,阴阳失调,皆可引起出汗的异常而有汗。询问出汗的时间与汗量的多少,病程的长短,常能判断疾病在表在里,阴阳或盛或衰以及预后的良恶。

如患者有汗,病程短,伴有发热恶风等症状,属太阳中风表虚证,是外感风邪所致。

患者若大汗不已,伴有蒸蒸发热,面赤,口渴饮冷,属实热证。是里热炽盛,蒸津外泄,故汗出量多。此时邪气尚实,正气未虚,正邪相搏,汗出不止,汗出愈多,正气愈伤。

若冷汗淋漓,或汗出如油,伴有呼吸喘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此时汗出常称为“脱汗”、“绝汗”。是久病重病正气大伤,阳气外脱,津液大泄,为正气已衰,阳亡阴竭的危候,预后不良。

白天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尤甚,称为自汗。常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或畏寒肢冷等症状,多因阳虚或气虚不能固护肌表,腠理疏松,玄府不密,津液外泄所致。因活动后阳气敷张外散,使气更虚,故出汗加重。因此,自汗多见于气虚或阳虚证。

患者经常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称为盗汗。多伴有潮热、颧红、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等症,属阴虚。阴虚则虚热内生,睡时卫阳入里,肌表不密,虚热蒸津外泄,故盗汗出。醒后卫阳出表,玄府密闭,故汗止。

患者,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辗转挣扎,继而汗出者,称为战开。多见外感热病的过程中,邪正相争剧烈之时,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战汗是邪正交争的表现,多属邪盛正虚,一旦阳气来复,邪正剧争,就可出现战汗。战汗的转归,一为汗出病退,脉静身凉,烦渴顿除,此为正气胜于邪气,病渐转愈,属佳象;一为战汗之后热势不退,症见烦躁,脉来急疾。此为正气虚弱,不能胜邪,而热复内陷,疾病恶化,属危象。

3.局部汗

头汗:指患者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亦叫“但头汗出,头汗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蒸,逼津外泄;或病危虚阳浮越于上所致。

半身汗:指半侧身体有汗,或半侧身体经常无汗,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可见于中风先兆、中风证、痿证、截瘫等病。多因患侧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调所致。

手足汗:指手心、足心出汗较多。多因热邪郁于内或阴虚阳亢,逼津外出而达于四肢而成,也有自身体质所致。

有不少人因喜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规律,导致脾胃虚弱,当脾胃功能减弱,湿热便会郁积在体内,湿热下趋,从而引起手脚出汗。对于这类人群,建议平时可以用苦瓜、薏苡仁、山药、红枣、莲子等有健脾作用的食材熬粥服用。还有一部分人,在手脚出汗的同时还伴有口干舌燥、手足心烦热、大便干结等情况,属于阴虚血热。对于这样的人,在治疗的时候需要滋阴养血、凉血祛风,可以服用知柏地黄丸、防风通圣丸等中成药进行调节。在饮食上,建议以清淡为主,少食肥甘厚味、油腻之物。如鱼虾、鸡肉、羊肉等“发物”尽量不吃,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和酒精的刺激。

治疗方:

手脚多汗——多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若伴有口干舌燥、心烦不安、舌红少苔等症状,属于虚热症,可用增液汤(玄参30克,麦冬、细生地各24克)加减;若伴有口臭口苦、便秘、尿黄浊、舌苔厚腻等脾胃湿热症状,可用三仁汤(杏仁、飞滑石、提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加黄芩、莱菔子、淡竹叶等。

鲜白萝卜克,切片,明矾15克,加水毫升,煎30—40分钟,去渣取汁,漫洗手足部位20分钟。每日洗2次,一般3—5天即可收到明显效果。

足出汗多,伴有大便干结,不易排出者,多属体内胃热炽盛。治疗宜清胃热。可用大黄5克、厚朴3克、枳实3克,水煎后取汁,然后用药汁与大米60克一同熬粥(药汁不够可加水,下同),分2次1日内吃完。

手足山汗多而黏,伴有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身困重、小便短赤者,多为脾胃湿热内阻。治疗宜清热燥湿。可用猪苓、茯苓各9克,白术、桂枝各6克,泽泻10克先水煎取汁,然后用药汁与大米60克熬粥食用,此为1日量,分2次吃完。

手足出汗多,伴有手足心发热、咽燥口干、食欲不振、饥不欲食、大便不调者,为脾胃阴虚。治疗宜滋养胃阴。可用沙参、麦冬各9克,玉竹6克,桑叫10克,水煎取汁,用药汁和大米60克熬粥食用,分2次吃完。

手足出汗多,伴有身倦乏力、气短、四肢不温、食纳减少、大便不实者,为脾胃气虚。治宜补益脾气。可用黄芪10克、陈皮6克,水煎取汁,用药汁与大米60克熬粥,分2次服食。

从中医角度分析,手脚出汗与人的体质有关。以下四种体质可致手脚多汗。

一、湿热下趋20~40岁的年轻人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平时喜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规律,导致脾胃功能虚弱造成的。而脾胃有运水化湿的功能,此项功能一弱,湿热便会郁积在体内。湿热下趋,从而引起四肢末梢多汗,尤以双脚出汗更为常见,占到70%—80%。对于这类人群,建议平时可用苦瓜、薏米、山药、红枣、莲子等有健脾作用的食材熬粥服用。

二、阴虚血热还有一部分人,在手脚出汗的同时还伴有口干舌燥、手足心热、大便干结等情况,属阴虚血热。对于这样的人,在治疗时需要滋阴养血、凉血祛风,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知柏地黄丸、防风通圣丸等中成药进行调节。

三、肠内不洁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通便药。/////四、胃中有热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而且各个脏腑功能互相作用,手脚多汗往往不是单一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因此,如果有手脚多汗的症状,最好征询医生的意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养。

这里推荐一个中药熏洗的方法:用苍术、苦参、黄柏、地肤子、白鲜皮、石膏、知母、白芷、艾叶、甘草等中药熬成药汁,先用热气熏蒸双脚10分钟左右,再泡洗20分钟左右,有清热凉血的功效,可预防大量出汗。

在饮食上,建议以清淡为主,少食肥甘厚味、油腻之物。海鲜、鱼虾、鸡肉、羊肉等“发物”尽量不吃,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和酒精的刺激。建议平时穿透气性较好的宽松鞋袜,有助汗液的蒸发,避免引起脚气、皮炎等皮肤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img.com/mbyhl/121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