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正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赵骞 首都医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研究会理事; 北京市中医药人才。 简介: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硕士,10余年来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小儿疾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先后师从王俊宏、闫慧敏等著名儿科专家,取各家之长,在中西医儿科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其他儿内科疾病,如过敏性紫癜、婴儿肝炎综合征等方面临床经验丰富,临床疗效好,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擅长治疗: 1.消化系统疾病:厌食、呕吐、腹痛、腹泻、便秘、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2.呼吸系统疾病: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鼻炎、气管炎、肺炎、慢性咳嗽、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等; 3.其他儿内科疾病:过敏性紫癜、婴儿肝炎综合征、小儿多动症等。 诚敬堂赵骞医师十月份出诊信息: 周日:义诊 周一:挂号费元 10.11(周日)9:00-11:00(义诊) 10.12(周一)19:00-21:00 10.18(周日)15:00-20:00(义诊) 10.19(周一)19:00-21:00 10.25(周日)15:00-20:00(义诊) 10.26(周一)19:00-21:00 义诊及门诊预约 - 诚敬堂中医诊所 北京朝阳区红军营南路天月园小区底商2-3号。 附:小儿多汗的中医诊疗方法 (医院中医科赵骞) 由于现代的医学发展的比较快,大部分人已经养成了习惯,认为急病看西医,慢性病看中医,医院的西医门诊从早到晚排满了来看肺炎、腹泻、抽搐这些急症的患儿,输液室也经常是人满为患,我在出中医门诊的时候,来就诊的患儿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解决疾病的急性病程过后,遗留下来的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比如慢性咳嗽、腹泻等,其中有很多家长一来就会说,大夫,我们家的孩子自从上次感冒后,一睡觉就爱出汗,出得这叫多,整个枕头都湿了,您看是不是身体太虚了。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小儿多汗、多汗症、自汗、盗汗”这些词语,会看到很多相关健康教育节目的视频,里面大部分的专家都会讲同一个话题,那就是小儿多汗分为生理性多汗、病理性多汗。(本文作者赵骞,请 生理性多汗呢,就是指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 病理性多汗是指日常环境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状态。 病理性多汗多是和一些疾病相关,如果伴随有相应的表现,医院做相关的检查。比如3岁以下的孩子晚上睡后多汗,此外还伴有烦躁、睡眠不宁、易惊醒、方颅、枕秃、鸡胸等症状,要注意佝偻病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缺钙”的可能,如果伴有低热、食欲减退、消瘦,要注意结核的可能,10岁以上的儿童多汗伴有消瘦、怕热、食欲亢进、手发抖,要小心甲亢的可能,发现小儿身体的一侧多汗应注意可能有脑部病变,那么生理性多汗呢,就是指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在这些节目的最后,都会告诉你,生理性多汗是不需要担心的,只是和小孩的交感神经比较兴奋有关,只要注意睡觉时盖好衣被,不要受凉感冒即可。在实际生活中,病理性多汗的情况毕竟是少见的,大部分家长所面临的都是这种“生理性多汗”的情况,有些孩子在某个阶段容易多汗,更多孩子是在感冒发烧缓解后出现的多汗,那么我们中医是怎么看待这个多汗的呢,首先,我们先讲一讲中医对“汗”的认识。 中医认为汗是人体五液(汗、涕、泪、涎、唾)之一,属于津液,并非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糟粕物质。一般而言,人体内的津液出于腠理(皮肤、肌肉的纹理),就叫做汗。津液是什么呢,津液就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那么津液是从哪里来的呢,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经过小肠、脾胃等脏腑的协同作用,去掉糟粕,所留下的精华物质就是津液,津液主要有滋润和濡养的功能,如润泽浅表的皮毛、肌肉,滋润深部的脏腑,充养骨髓和脑髓,润滑眼、鼻、口等孔窍,滑利关节等,汗来源于津液,所以《素问·评热病论》说:“汗者精气也”,这一点不为过。(本文作者赵骞,请 出汗,其实是人体自己调整阴阳平衡的一种方式,过量的汗出是对人体有损伤的,一方面,小儿多汗会引起阳气外泄,津液耗伤,导致肌肤腠理疏松,气血虚弱,机体抵抗力低下,外邪乘虚而入,引起反复呼吸道感染,很多呼吸道感染恢复期的孩子再次感染,就是和这方面因素有关系,另一方面,《内经》中说汗为心之液(《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脏化液,心为汗),汗出过多会伴有心神的衰弱,很多多汗的孩子可能睡眠也不太深,容易惊醒、多梦,并且平时的胆子偏小一点。 那么,怎么才能不让汗出这么多呢,我们首先得知道多汗的机理,中医的书籍、课本上都会写得比较复杂,分析很多原因,比如表虚不固、营卫不和、气阴两虚啊,概括起来简单点说,我们体内都运行着中医理论所讲的“气”,气是无形的,但人体的生命活动却与气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气的运动方向可以向上向外,也可以向下向内,津液的分布流动也是和气的流动有关的,汗出其实就是气升散的力量超过了敛降的力量,我们要止汗,就要把气收回来,中医理论中,中药有很多收敛的药物,像浮小麦、五味子、五倍子等等,使用这些药物有些急则治标的意思,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我们前面说过,很多疾病恢复期的孩子容易出现多汗的情况,这些孩子往往由于疾病本身的耗伤,或者滥用抗生素、苦寒清热的药物,损伤了脾胃中气,气虚后就没有力量控制汗液的排泄,加之皮肤腠理病后松懈,更容易汗出,另外长期汗出,会导致阴精的损伤,并耗伤心神,所以要解决根本问题,就要注意调补脾胃,润养阴精,滋养心神。 中药中可以用于食疗的我比较推荐山药,山药比较柔和,不容易滋腻上火,适当的用一点山药,滋润的同时还可以养胃,加上补气的黄芪熬粥,调养一段时间,即使不用收敛的药,慢慢的汗也会少下来,况且小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是升发之气,稍稍收一下就可以了,不能收的过于猛烈。另外那些心神耗伤明显的孩子,可以加上酸枣仁,滋养心神,改善睡眠。(本文作者赵骞,请 那么我们讲了半天虚汗,多汗有没有不是因为“虚”的原因呢?不是虚的病证,在中医里面叫实证,小儿多汗有没有实证呢?肯定有,这种实证一般见于平常营养补充的太好的孩子,也就是积食比较重,导致湿热内阻,好像有一个小蒸笼在身体里面,把汗都给蒸出来了,一般都会有肥胖、口臭、大便酸臭、舌苔厚腻这些表现,这种孩子就要注意消食导滞,把里面的实热化掉。 本文作者赵骞,引用及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本平台提供 ⊙彭鑫博士文章⊙中医养生文章⊙中医入门课程 ⊙健康讲座通知⊙传统文化论坛 微博: 中医彭鑫博士彭博士i 诚敬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