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中医认为,汗是津液所化生,故《灵枢.决气》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即是说在体内为津液,外泄于肌表则为汗液。汗的有无、多少是体内阴阳平衡或者失调的表现。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情绪紧张、衣被过厚、气候炎热等引起出汗,属于生理现象。生理之汗具有调节体温,保持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因此汗液是随着外界温度变化而增多或者减少,以适宜气候变化。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生理性的出汗还有一个功能,就是通过出汗来排泄体内废物。如果是当汗而无汗出,不该出汗时汗出淋淋,或者是某一局部出汗,这就属于病理现象的出汗了。 一、疾病时的出汗:1、汗出兼见发热恶风,鼻鸣干呕。为外感风邪所致的太阳表虚证(太阳中风),因为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袭表,腠理疏松,津液外泄而出汗。2、全身出汗,汗出比较多,口渴,胸膈闷痞,舌苔黄糙,出现在夏季,基本属于暑温病的出汗。因为暑邪属阳,其性开泄,腠理开则汗出。3、全身出汗,时时皆有,手足心和头部出汗比较多,兼有恶风、四肢困重,头晕,或者关节沉重疼痛,甚至浮肿,小便少。多属于感受湿邪,或者湿从中生的因湿而汗。因湿邪阻滞卫阳之气,外不能固密肌肤,内不能促进津液环流,内外转输失职,故津液旁达,外泄则汗。 二、特殊的出汗:-1、-自汗:常日间出汗,活动后更甚,称为自汗。(1)、久病体弱,时时自汗,兼有气短懒言,容易感冒,面色晄白者,属于气虚自汗。气虚自汗主要在于心肺问题,因心主汗液,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心肺气虚,表卫不固,腠理不密,津液外泄。(2)、时时自汗,动则益甚,伴有怕冷,肢体不温,属于阳虚自汗。阳虚自汗责之脾肾,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真阴而寓元阳,只宜固密。其他表虚营卫不和、湿热等也可以出现自汗表现,虽然诊断学有顺口溜云;“阴虚则盗汗,阳虚则自汗”。但《伤寒明理论》云:“自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须阳虚。因此要,通过四诊观察,辨明表里虚实,以免误治。2、盗汗:又称“寝汗”,入睡后汗出,醒后则汗止而言。(1)、盗汗,伴有午后低热,两颧发红,手足心发热,消瘦,属于阴虚内热盗汗,一般多见于阴虚火旺、久病之人,尤以肺结核患者最多见。(2)、盗汗,伴有头疼如布裹着,肢体困倦,食欲不振,大便溏,口腻。属于脾虚湿阻盗汗。(3)、盗汗,伴有心悸、失眠、多梦、面色无华,疲劳,属于心血不足。盗汗一证,《景岳权属.汗证》认为:“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盗汗必属阴虚也。”因此,应该要辨明盗汗的虚实。3、大汗:指全身汗出很多,一般可以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1)、大汗不止,伴有面红心烦,口渴喜饮,属于里实证。里热亢盛,蒸腾津液外泄所致。(2)、大汗不止,汗出如油,这提示疾病处于危重阶段,是阴阳将要亡脱的表现,所以也叫“绝汗”。《素问.脉要精微论》:“绝汗乃出,出则死也。”。但临床又分亡阴和亡阳,治疗方法也不一样。4、黄汗:汗出色黄染衣。《金匮要略.水气病证并治》云:“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需要注意的是黄汗不等同于黄疸,黄汗可以是阳黄的症状之一,同身目发黄并见;也可以仅仅汗出色黄,而身目不黄。(1)、汗出色黄,伴有发热,身肿困重,口渴,小便不利,属于营卫壅闭。(2)、汗出色黄,伴有发热、胁痛、食欲不振、口苦、尿黄、舌苔黄腻,属于湿热蕴积。三、局部多汗症: 1、鼻汗:每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多见于过敏性鼻炎及免疫力低下,易患感冒者。 2、半身汗:指半身多汗,而另半身无汗或汗出甚微。其病变不在有汗的半身,而在无汗的一侧。产生的原因主要因痰、湿等邪阻滞于身体的一侧经脉,气血运行不周,津液布达受阻,以致汗液排泄障碍。 3、心汗:系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多因思虑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常见于劳心过度的知识分子。若心胸出汗,气短乏力,健忘,食欲不振,大便溏,属于心脾气虚。若心胸汗出,虚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腰酸,遗精,骨蒸炒热,属于心肾阴虚。 4、阴汗:汗出局限于会阴和外生殖器部位,常见于外阴瘙痒症、阴道炎等妇科病、男性阴囊湿疹等。多与肝经湿热和肾阳虚衰有关。 5、腋汗:指两腋窝乃至胁下出汗的一种表现。汗出不臭,伴有多梦易惊,虚烦不眠,头晕乏力,午后炒热或者手足心发热,多属于肝热阴虚;汗出臭如狐骚气味,伴有胸闷纳呆,口苦,渴不欲饮,身重体倦,尿少色黄,属于肝胆湿热。临床腋臭是腋窝部的大汗腺分泌异常所致,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可以按照肝胆湿热辩证治疗或者手术。 6、头汗:出汗仅仅限于头部或者颈部,称为头汗。如果进餐或者是小儿睡眠时头部出汗,无任何症状,称为“蒸笼头”,属于正常情况,不应视为病理表现。若头面汗多,伴有面赤烦渴,为上焦邪热循阳经上蒸于头面;若伴有头身困重,身热不杨,舌苔黄腻,为中焦湿热蕴蒸所致。若但头汗出,伴有寒热,口苦心烦,胁痛者,属于伤寒少阳病。 7、手足心汗:多发生于紧张或激动时或在公开场合说话时,多位生理现象。出汗多则为病理现象。若手心汗出,伴有食欲不振,身重体困,小便黄,舌苔黄腻,属于脾胃湿热;若手足心汗出,伴有身体倦怠乏力,气短,食欲不振,大便溏,属于脾胃气虚。若汗出,伴有咽干口燥,睡后明显,食欲不振,饥不欲食,属于脾胃阴虚手心出汗也称手汗症,是相当常见的一种原因不明的功能性局部异常多汗。因为人种的特异性,生长在亚热带地区的年轻人,特别容易有此毛病。汗腺的分泌是经由交感神经所控制的,而手汗症即是因交感神经过度紧张,例如紧张、兴奋、压力或夏天高温造成手掌排汗异常增加所致。 中医 汗证 的 辨证 治疗 1.额头出汗=肝阳上亢 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医院检查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是否正常,因为这很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剩造成的。 医师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女人尤其要每天睡饱,否则容易阴虚、肝阳上亢。每天冲泡枸杞茶,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气不足 如果平时鼻子爱出汗,说明你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从西医理论看,你的免疫力也多半很低,需要提升免疫力。 3.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 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4.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说是你的体内脾胃失和。西医觉得这种情况下,你体内的血液循环多半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医师建议:平时不要过度焦虑,也不要看恐怖片,以免惊吓过度更伤心脾。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5.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 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较多。但如果汗液分泌太过旺盛,多半是你的汗腺直径过大。如果汗液气味很大,是因为你的饮食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医师建议:汗腺过大时,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饮食也要清淡,少盐少香料,多吃水果、蔬菜。 6.手心、脚心出汗=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 如果你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时,手心或脚心容易出汗,中医觉得你多半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而且血虚。 医师建议:每天餐后按摩腹部,先顺时针按摩30圈,再逆时针按摩30圈。而且要少吃,最好尽量不吃冷食,比如冰淇淋、冷饮等。 7.背部出汗=阴阳虚弱、极度疲劳 背部汗腺分布很少,所以背部爱出汗说明你的身体阴阳虚弱,已经极度疲劳。 医师建议:保证充足睡眠,饮食要丰富、有营养,以滋阴补阳为主,女人还可以早晚做15分钟瑜伽冥想。 多多注意自己身上出汗的部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异常出汗是“虚症”信号 中医上也有“动汗”和“静汗”之分。由于天气环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属于静汗,相当于被动出汗。不少异常的静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盗汗等。有些人不热、不运动时前心后背会出汗,且容易疲劳、感冒、心慌,特别怕风怕冷,这叫自汗,是气虚的表现。夜晚一睡着就出汗,叫盗汗,是阴虚的表现。出汗部位的不同,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额头面部出汗过多,是积滞、内热壅盛的表现,容易烦躁、口苦、尿黄;前心后背出汗,是心气虚,容易心悸心慌、失眠多梦、恍惚健忘。此外,还有些出汗方式,属于疾病来临前的征兆,比如有些老人半身出汗,半身无汗,这时一定要小心中风。 通过汗的“颜色”辨健康 黄汗 汗液呈现黄色,多是由于血液中一种称为胆红素的物质浓度过高所引起,主要见于肝胆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硬化等。此外,过多进食胡萝卜、橘子、柑橙等蔬果,也可出现暂时性的黄汗。 白汗 从中医看,白色属肺,肺色外露则现白汗,多为心肺阳虚所致,常与心肺功能虚弱有关。有时,疼痛剧烈(如肚子痛)也可引起白汗淋漓。 红汗 汗液呈现红色,多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也可能是身体某部位在出血。可能是位于面部和腋窝处产生色素的细菌所致,也可能是药物所致,如服用碘化钾等化学制剂,也可有红汗出现。 绿汗 汗液变为青绿色,提示有胆汁外泄,如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通过汗的“气味”辨健康 尿臭味 汗液散发出尿味,汗干后也会在皮肤上留下结晶物,常见于尿毒症病人。 腥臭味 汗液带有特殊的腥味,可能和热证或湿热证有关,一般属肝热,或多见于肝硬化,可以用菊花泡水喝来缓解症状。 香味 汗液飘出香味来,常是糖尿病人的体征。 从出汗的伴随症状看健康 多汗伴有怕热、食量增加、心跳加快、肢体颤抖等症状者,可能患上了甲亢。出冷汗,且有面色苍白、晕厥者,可能是低血糖症。多汗呈阵发性,同时有血压升高者,可能是嗜铬细胞瘤在作祟。 汗有自汗、盗汗,如睡者汗出,醒后汗收的,叫盗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自然汗出的,叫自汗。此外又有头汗、心汗、手足汗和半身汗等名称。汗为心之液,而肾主五液,故汗出之证,多由心肾两虚所致。如阳虚不能卫外而固密,就能发生自汗;阴虚不能内营而敛藏,就会形成盗汗。所以古人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说法。至于头汗、心汗等证,也多各有起因,在下面另有讨论。 汗证的辨证论治 一、自汗 阳虚者腠理不密,卫气空疏,津液发泄,故表虚自汗;治宜实表补阳,使阳气固而汗自敛。如自汗畏寒方药: 黄芪30g,党参18g,炮附子12g,茯苓15g,牡蛎30g,麻黄根15g,甘草6g,水煎服。 如表虚用玉屏风散加减,下面附方: 方药:黄芪50克g,防风15g,焦白术20g,牡蛎30g,浮小麦30g,甘草6g,水煎服。 二、盗汗 阴气空虚,睡时卫气乘虚陷入,血气无以固其表,故腠理开而汗出;醒则行阳之气复归于表,其汗乃止。治宜补血养心。方药: 当归20g,黄芪30g,防风12g,白术15g,炒枣仁20g,党参15g,生地15g,熟地20g,炙甘草6g; 如阴虚血热,盗汗发热,可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下面附方: 方药:当归18g,生地15g,熟地20g,黄柏12g,黄芪50g,党参15g。 如身热加地骨皮15克g,心烦加竹叶15g,麦冬15g,脾虚加白术15g。惑用六味地黄汤加牡蛎30g,白芍15g,浮小麦20g。 三、头汗 头为诸阳之首,若邪搏诸阳,津液上湊,遍体无汗,只头面有汗,谓之头汗。如湿热郁于胃中,上蒸额汗,小便不利的,乃发黄之兆。方药: 茵陈20g,白术15g,茯苓15g,苍术15g,栀子15g,滑石15g,泽泻15g,甘草6g。 若头汗,小便自利,渴不欲饮,少腹急结,此为瘀血,宜桃仁承气汤加减下之。 若头汗而喘,二便闭涩,四肢热而谵语,此内有燥,急以承气汤下之。 四、心汗 自汗津津,只在当心一片,此由忧思惊恐,心不摄血,津液外泄所致,治宜补阳心血,益气敛神方药: 生地20g,当归18g,天冬15g,黑枣仁20g,柏子仁15g,五味子9g,远志15g,党参15g,元参15g,丹参15g,茯苓15g,龙眼肉15g。 若大便溏泄,用归脾汤。 五、手足汗 脾主四肢,手足为诸阳之本;湿邪熏蒸,脾阳被遏,运转失司,津液旁达,故手足出汗。汗温肤热的方药: 半夏15g,陈皮15g,茯苓15g,黄连12g,白术15g,当归15g,生地15g,川芎15g,太子参15g,甘草6g。 若阳欲亡而汗凉肌冷,急用参附汤救之,轻者可用理中汤加乌梅12克。 六、半身汗 汗出不及遍身,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这是气血不充,内夹水饮,阴阳不能融洽所致。见此症状,往往为偏枯之兆。方药: 当归18g,党参15g,川芎15g,熟地15g,白芍20g,茯苓15g,白术15g,桂枝12g,防风15g,防己12g,甘草6g,麻黄10g,生姜5片。水煎服。 此证虽属血虚,不可用四物汤等阴柔之品,闭滞经络,而增他变。 人们在炎热的夏季、运动和吃饭时,适当出点汗是正常现象,而且可以通过出汗,达到调节体温、排除代谢废物和体内垃圾的目的。 但是,若在安静状态下和睡眠中经常出汗很多,甚至大汗淋漓,有的还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等症状,这就属于病态。 对老出虚汗者,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以自汗(在清醒时出汗)为主,出汗部位以头部,躯干为主,并伴有精神疲惫、食欲下降、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周身无力、少气懒言、面黄肌瘦等症者,是为气虚,治宜益气固表止汗,选用生黄芪、太子参、炒白术、炒防风、浮小麦、煅牡蛎各15~20克,水煎服。轻者可单服浮小麦炒熟,泡水代茶饮治疗。 以盗汗(睡着出汗、惊醒立止)为主,汗出部位常在胸背及手脚心,并伴有心烦易怒、睡眠不安、五心烦热、两颧红赤、骨蒸劳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午后低热等症者,是为阴虚,治宜清热养阴敛汗,选用生地、白芍、五味子 手心出汗,与身体素质、内分泌等等都有关系的。身体健康的人,即使全身大汗,手心也应该是干的。而手常出汗的人,往往是身上没有汗,手心却满是冷汗,感觉冰凉的。有的人越到冬天手越出汗。手心出汗是体质虚寒的表现。 《望诊遵经?诊汗望法提纲》曰:“手足汗出者,病在于胃。”故手足汗出的病位在脾胃,多因阳明热盛或寒聚胃脘所致。本患者由于寒聚胃脘,久而生湿,寒湿内盛,发越于外,则手汗如洗,汗出冰冷;郁久化热,故舌中心苔黄。治疗以温化寒湿,泻下清热。二诊患者水湿渐化,但汗出加重,虽至盛暑,患者仍周身无汗,考虑到患者寒湿内阻,长期汗液代谢失常,腠理闭郁,故加用防风通圣散疏风解表,通达腠理,使患者汗液代谢正常,循腠理出表。患者痊愈后考虑到寒湿久聚脾胃,脾胃虚弱,有用温燥辛散之品,耗气伤阴,故以益气健脾、养阴和胃善后,而收全功。选用中医辨证治疗,不但花费低,而且安全、可靠,疗效持久。 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