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用黄芪+百合消除患者的多汗症后,我才明白:中医本是一条宽阔的大道,逐渐也杂草丛生。 是中医不好,还是我们学不好中医? 现在很多年轻医生都不愿意用纯中药治疗了,治个病死板硬套,思维僵化,不会灵活辨证病人的情况,懒省事儿地为患者开出瓶瓶罐罐的药。 就好比书上说肾开窍于耳,那耳朵有问题了,治肾一准儿就能行吗?书上说高血压是肝阳上亢,那就一定得平肝潜阳吗?不是的,人是一个生命体,每一个器官、组织都是紧密相连,这是不是单一地仪器能检查出来的。 人人都说中医是伪科学,其实把人当作机器,器官当作零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这才不是科学。 我之前就遇见过一位患者,从去年夏天开始出现动不动就冒汗的情况,刚开始以为是天热,就没太在意,可是到了冬天了,还是出很多汗,但奇怪的是他自己也没感觉到热,显然是不正常。 据患者描述,他经常坐着不动,或者睡觉的时候都会全身出汗,稍有运动、劳累,就气喘吁吁,汗流不止,而且咳嗽。 去医院检查一通,啥也没查出来,开了一些外用的止汗剂,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法子。也去看过中医,吃了一段时间中药,但一停药还是老样子。 看诊后,我发现他舌质淡,苔白滑,脉细弱,脸色苍白。除了有汗流不止的问题,还有浑身没劲儿,气短不爱动,吃不下饭等情况。 辨证后开方:黄芪、陈皮、当归、白术、百合。 结果患者用药7剂后,出汗的问题明显减轻。药不更方再用15剂后,出汗恢复正常,食欲增加,身体恢复活力。后用5剂巩固疗效,防治病情反复。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患者舌淡、苔白滑是气虚的表现,再加上气有运行推动作用,所以气虚会让脉络失去支撑,引起脉细弱。而结合患者吃不下饭、气短的症状来看,问题出在脾肺两经。 那这和出汗有什么关系呢? 中医看来脾胃有运化水谷的作用,脾胃虚弱,水谷运化障碍就会在体内聚而成湿,再加上脾虚还会影响气血生成,气血不足,不能固护体表,收敛汗液,就容易出现虚汗的情况。 肺主皮毛,司腠理之开阖,主卫气。如果肺气虚弱,卫气不能顺利宣发行走于肌表,腠理舒张,形成卫外不固的局面,那么津液就会化作汗流出来。而且脾土能生肺金,如果脾土虚弱不能生肺金,那么会诱发或者加重肺虚所致多汗的问题,这也是患者情况反复的问题所在。 所以治疗的关键就在于补脾益肺。 方中黄芪、白术是强强联合,都有补气健脾的作用。此外黄芪还有升阳举陷、益卫固表的效果,两位补气的顶流一起合作,加固身体的防护墙,绝不让一滴有用的津液外泄。 因为血为气之母,所以补气的同时再用当归补血活血,给生成的气机提供一个庇护之所。 再用陈皮行气,令气补而不滞。 最后用百合润肺止咳、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传承千年的中医本是一条宽阔的大道,可现在却逐渐杂草丛生,但我相信只要每位医者都能守住初心,站在患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中医迟早能恢复往年盛况!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img.com/mbyxg/140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