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远读重洋 转载授权请在本文后留言 最近,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了一个惊人的数据:从年算起,今年6月是年来最热的6月。而且,7月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也就是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百年不遇”的最热夏天。 其实不用他们说,我们自己也能感觉出来。如果查看全国各地的气温,会是这样的画面: 国外的情况也没好到哪儿去。比如,一向比较“凉快”的欧洲,最近是这样的:法国46℃、荷兰40.7℃、德国42.6℃、比利时40.6℃,连最凉快的英国也差不多有35摄氏度。关键是,欧洲很多地方还没有空调! 在这种酷热之下,有个英国人提出了一个全网“热”搜的说法,他说:地球现在的气温已经快要达到人体极限了,再热下去的话,我们人类只有死路一条。 说这话的人,叫做汤姆·马修斯(TomMatthews),是英国名校拉夫堡大学的一位气候专家,他在一篇名叫《热浪:你觉得欧洲很热吗?其他地方的人体温度已经接近极限》的文章里提出了这个观点。 他在文章里解释说,通常在天气预报里听到的温度都是“干球温度”,也就是把温度计直接暴露在热空气里得到的温度。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空气湿度的话,那就要用另一种标准来衡量了,这就是:“湿球温度”(wetbulbtemperature)。 什么叫“湿球温度”呢?我们一起想象一个场景: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有很多的水和一些热空气,因为空气很热,所以那些水会蒸发,等到水已经不再继续蒸发的时候,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就已经达到饱和了。这个时候,这些又湿又热的空气温度也达到了一种稳定状态,这个温度就是“湿球温度”。 马修斯提出,对于人体来说,“湿球温度”的极限是35摄氏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人体主要是通过出汗来散热从而降低体温的。当空气中就充满了水蒸气,而且“湿球温度”超过35℃的时候,我们再怎么出汗,汗水也不会蒸发了。汗水不蒸发,就代表我们的身体没办法散热了。 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身体出汗散热的机制就会被破坏,身体核心部位的温度就会持续上升。这时候,不管我们喝了多少水,也不管如何寻找阴凉,都已经不管用了,我们都会面临生命危险。对于小孩和老人来说,这就更加危险了,可能几小时之内就会导致死亡。 △印度加尔各答,一名妇女靠使劲喝水出汗,对抗50℃的高温 没想到吧,原来出汗对我们人类这么重要。而我今天要告诉你的是,出汗岂止是重要,还是让我们人类在动物界“鹤立鸡群”的一件“制胜法宝”。为什么这么说呢? ·01· 你的身体就是一台“出汗神器”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体能放到自然界里,简直不值一提——我们跑得没有猎豹快,跳得没有袋鼠高,爬树不如猴子灵活,游泳能力还不如一条锦鲤。但是,我们的确有一个特点,堪称全地球第一。 多亏了我们强大的“出汗”功能,我们人体散热降温的能力,在所有动物当中是出类拔萃的。实际上,“擅长”出汗也让人类成为了耐力最好的陆地动物之一。 著名的《自然》(Nature)杂志曾经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耐力长跑与人类进化》(EnduranceRunningandtheEvolutionofHomo),作者是美国犹他州大学的丹尼斯·布兰姆博尔和哈佛大学的丹尼尔·李伯曼。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的身体结构,简直就像是专门为考验耐力的长跑打造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类有着比其他动物强大很多的散热系统——汗腺。我们人类的全身布满汗腺,甚至手上和脚上都布满大量汗腺,只要水分足够,我们就能一个劲儿地出汗,这样就能不断地通过蒸发汗液来散热,降低身体温度,在长时间运动中保持体温恒定,从而可以继续从事体力活动。 △人体汗腺图 相反,大部分哺乳动物缺乏汗腺,比如狗,只能通过大口喘气,从呼吸道排出热量。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在高速奔跑中,通过空气流动,带走一部分热量。但是这样的散热机制,跟“汗流浃背”的我们相比,效率非常低。所以,一旦快速跑起来,其他哺乳动物的体温会快速上升,进而影响体内酶的活性,让它们没办法持久地跑下去。 有专家估计,我们的非洲祖先可能就是靠长跑捕猎的。直到今天,非洲的“布须曼人”还是会用这种最简单的方法捕猎——他们会一直追击一个猎物,直到猎物跑得筋疲力尽,倒地不起为止。 在一部BBC的纪录片里,一群布须曼人和一只大捻角羚就展开了这样的“长跑拉锯战”。在非洲毒辣的烈日下,人和羚羊的体力都经受着极大的考验。最后,大捻角羚体力耗尽,成为了浑身大汗的布须曼人的猎物。 所以,当下次有人跟你说,博尔特的冲刺速度其实还不如一只猫的冲刺速度快的时候,请你擦擦额头上的汗,告诉对方:只要我有这个,如果一直跑下去,别说是一只猫,我都能跑赢猎豹。你甚至可以说:我出汗,我自豪。 ·02· 出汗还有哪些作用? 不过,对于出汗这件事,人类一开始并没有十分重视。在欧洲,直到17世纪,科学家才对“出汗”这件事重视起来,开始认真研究人为什么会出汗。 年,一位名叫尼西米·格鲁的英国皇家学会医学院的会员,通过显微镜系统地研究了人手和脚上的“汗腺孔”。同一时期的另一位科学家列文虎克,也写了一篇关于汗腺孔和排汗原理的文章。这时候欧洲人才大概知道,出汗是怎么回事。 △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列文虎克 在地球的另一边,在传统中医里,有“血汗同源”的说法。比如《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就认为,汗液跟血液有关系,他说:“汗出于心,在内为血,在外为汗。”到现在汉语里还有“血汗”这个说法。 虽然表面上看,出汗和血液好像没有一点关系,实际上,中国古人的说法,还真的有一定的道理。 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出汗与你的身体》(RelationofBodySweatingwithDifferentVariables)就告诉了我们,除了散热降温,出汗还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其他的影响。 首先作者提到,出汗会让我们的身体流失大量的水分。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每小时最多出汗的量是2~4升,每天最多出汗的量是10~14升,这可相当于十几瓶农夫山泉!当然,对于小孩来说,这两个数值都要低一些。 其次,出汗可以帮我们调节血压。我们汗液的组成成分,大约是99%的水分和1%的由汗腺分泌的盐分和脂肪。因此,出汗的过程也是人体向外排出钠盐的过程。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这个排出水分和钠盐的过程,会让血压降低;反过来,当我们的身体摄入了大量的水和钠盐,但是不出汗的时候,我们的血压就会升高。 不过,在这方面,我们的身体和几十万年前的老祖宗没什么区别,那时候干净的水和含有钠盐的食物都很难得,体力消耗倒是很大,所以身体会尽量保持水分,保持血液中的钠元素含量,避免我们脱水和低血压,导致失去体力。但是在现代生活中,干净的饮水和钠盐太容易获得了——我们随便就能买一箱瓶装纯净水,一根香肠、一袋薯片里都有大量的钠盐,所以一不小心就会摄入过多,从而导致高血压。因此,适当出出汗,还是很有好处的。 最后,通过体育运动出汗的话,会增加内啡肽的分泌量。内啡肽是人体随着运动自然产生的一类内源性的肽类物质,它具有类似吗啡的作用,有镇痛的功能,还能缓解压力,增强愉悦感,让人感到快乐,甚至感到狂喜。此外,内啡肽还具有许多其它积极的生理功能,比如调节体温,调节心血管和呼吸等。所以,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让自己大汗淋漓,还是很有好处的。 ·03· 出汗太多,也是病! 不过,这并不代表出汗越多就越好。相反,物极必反,汗出得太多,也是一种病,叫做“多汗症”。多汗症尤其会出现在手、脚和腋下这3个部位,因为与身体其他部位相比,这些部位一般汗腺密度更大。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手掌出汗,叫“手部多汗症”。大约40%的人有手掌出汗过多的问题,比如平时拿东西、干活儿,手掌里就会流汗。还有握手的时候也会流汗,这往往会让人比较尴尬。 “足部多汗症”指的是脚上流汗太多,它会引起我们熟悉的“脚臭”问题,更严重的话,还会引起足部的真菌感染。如果你有这样的问题,又不太方便经常光脚,那就要在穿袜子和穿鞋方面多加注意了。 首先,你的袜子和鞋一定要保持干净;其次,你要选择比较吸汗的袜子,比如含有60~70%的纯棉加上30~40%人造纤维的袜子,或者含有抗菌化合物的袜子;最后,你要选择内衬比较薄的鞋,比如相对内衬较厚的运动鞋,你可以穿普通皮鞋。当然,如果你的脚一开始就不干净,那么上面提到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不会有效,所以用抗菌肥皂洗脚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种是腋下出汗多,叫做“腋窝多汗症”。针对这种问题,传统一点的治疗方法是用麦芽醋。在睡觉前把麦芽醋涂在腋下,早上洗干净,然后使用一些止汗剂或着除臭剂。 那么,“多汗症“到底是什么引起的呢?其实如果单纯只是出汗多而没有其他疾病的话,那么多汗症主要是人体的交感神经失调引起的。交感神经负责汗腺,当交感神经兴奋的时候,汗腺就会分泌汗液。既然是受神经控制的,那么这就跟我们的情绪有很大关系,当我们经常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比如愤怒、惊恐或者焦虑的时候,就容易引发交感神经失调。 △交感神经(右)与副交感神经(左) 那出汗太多怎么办呢?目前在医学上,治疗多汗症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往皮肤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二是做一种叫做“交感神经切除”的外科手术,后者就是用手术的方法破坏负责出汗的交感神经。不过,它们只适用于身体的局部,而且可能都有副作用。 比如说,有一个副作用叫“补充性出汗”,也就是说,虽然做手术的那个部位不怎么出汗了,但是身体的其他部位可能出汗反倒比以前多了。 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让我们人类在动物界“出类拔萃”的“出汗”能力,有时候也会让我们哭笑不得。好在单纯的出汗太多,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毕竟,这是远古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种适应环境的进化优势。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气候继续变热的话,那些出汗多的人,反而会更容易生存下来。 当然,这只是个玩笑话了。就算你不怎么出汗,其实也不用怕,因为我们人类还有另一项进化优势:空调。 我们解读的书单中还有更多健康相关书籍 如果你想获得全球最前沿的健康知识与资讯 马上订阅「万卷书计划」吧~ -互动话题- 你所在的城市现在是多少度? 你是如何避暑的呢? ReadAbroad让认知领先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