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首个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结果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尤甚,5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达32.1%,而65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更是达到了51.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WHO,)。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大类。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包括:增龄、过早绝经、营养不良、大量饮酒饮浓茶咖啡、制动、内分泌代谢疾病以及药物等。典型临床表现为疼痛、驼背、身高变矮、脆性骨折。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脆性骨折。常常发生的是脊椎压缩性骨折和髋骨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4髋部骨折的老年人可在6个月以内死亡、期望寿命会减少10-15%、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骨质疏松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干预。目的是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减慢骨质疏松的进展,防止骨折的发生,实现未病先防,已病得控。 中医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方面有其特色及优势。中医将骨质疏松症归为“骨痹”“骨痿”范畴者居多。认为肾虚是根本原因,脾虚间接导致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是骨质疏松症的隐患和促进因素,瘀血既是本病的重要的病理基础,也是本病的病理产物。因此,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以补肾、健脾、活血为主要法则,根据个人体质不同,疾病发展的阶段不同,患者临床表现不同,通过辨证论治,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 医院老年病科李岩副主任医师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擅长发挥中医药临床优势,同时重视食疗养生保健,全方位给患者答疑解惑,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增强治疗效果。 年3月17日周三下午2点-4点,“医院门诊名中医科普课堂第69课,医院老年病科李岩副主任医师将跟您一起谈谈《中医药如何科学防治骨质疏松》的话题,直播期间,会为您解析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方方面面,同时您可以向李岩副主任医师提问或连麦互动交流,敬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