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杂症∣寒因寒用、通降阳明治疗疑难畏寒患者一例 罗XX,女,57岁,于年11月17日入住中医经典科。 主诉:反复走窜性冷6个月,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于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全身走窜性冷,失眠,1月前于外院就诊,考虑焦虑抑郁状态,予枸橼酸坦度螺酮胶囊、六神安神胶囊口服后怕冷症状缓解不明显。1周前患者症状较前加重,全身走窜性冷,腰背部甚,不能平卧,平卧则背心冷加重,必须以暖水袋贴敷于后背,失眠,焦虑,时有头痛,口干无口苦,不欲饮,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入院症见:患者神清,精神状态一般,畏寒,前额头痛,咽喉痛,平素怕冷,全身走窜性冷,腰背部甚,纳可,眠差,小便黄,大便秘结,7-10天/次。 体格检查:双侧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浮肿。舌暗红,苔薄白腻,脉浮。 辅助检查:心脏彩超:左室舒张功能减低。MRI:腰椎退行性变。心电图:窦性心律,逆钟向转位,T波异常。血脂:甘油三酯:2.70mmol/L,总胆固醇:5.69mmol/L,余检查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郁证(太阳证) 西医诊断:1、焦虑状态2、腰椎退行性病变3、脂肪肝 病情特点:患者畏寒,易汗出感冒,前额头痛,咽喉痛,平素怕冷,全身走窜性冷,腰背部甚,纳可,口干,不欲饮,眠差,小便黄,大便秘结,7-10天/次,舌暗红,苔薄白腻,脉浮。 病机分析:患者近两日有外感,太阳表寒不解,治疗考虑先开太阳、利湿浊。 处理:桂枝汤合五苓散加减 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 泽泻猪苓茯苓白术 共1副,每副ml,每日1剂每日3次。 中医特色疗法:中医辅以耳穴压丸每周两次通调五脏,穴位贴敷每日一次补益脾肾,中药热奄包每日两次温经通络,超声药物透入每日一次通络止痛,皮内针每周两次宁心安神,隔物灸每日一次温通阳气,通调五脏。 病情特点:患者服药后前额头痛、咽喉痛缓解,患者仍感全身走窜性冷,腹部冷,坐位以卧位怕冷较严重,失眠,焦虑,时有头痛,口干,饮食正常,小便黄,大便秘结稍减轻,有坠胀感。舌暗红,苔腻微黄,脉浮。 病机分析:太阴寒湿、中土不运,治疗以运太阴,化湿浊。 处理:砂半理中汤合四逆散加减 生晒参干姜白术炙甘草 砂仁后下法半夏北柴胡炒枳实 白芍 共4副,每副ml,每日1剂每日3次。 病情特点:患者服药后自觉全身走窜性冷较前减轻,自觉怕冷程度较前有改善,怕冷以右侧胁肋部及双侧小腿为主,伴肩部及右上臂冷痛,无头痛咽痛,仍失眠,焦虑,口干,患者精神一般,饮食正常,小便略黄,大便干结,便不尽感。舌暗红,苔腻微黄,左脉浮弦,右脉偏沉弦。 病机分析:少阴寒化、湿浊内停、表里同病。 处理:真武汤合桂枝汤加减 白术白芍白附片先煎茯苓 桂枝炙甘草生姜 共1副,每副ml,每日1剂每日3次。 病情特点:患者服药后仍感全身走窜性冷,仍失眠,其余症状如前所述。舌暗红,苔腻微黄,左脉浮弦,右脉偏沉弦。 病机分析:少阴寒化,真阳不足。 处理:破格救心汤温少阴 白附片先煎干姜山萸肉炙甘草 红参片龙骨先煎牡蛎先煎 共2副,每副ml,每日1剂每日3次。 医院中医经典科远程会诊讨论。 病情特点:患者为中年女性,平素怕冷,1周前患者症状较前加重,全身走窜性冷,失眠,焦虑,时有头痛,口干无口苦,不欲饮。中医先后予以开太阳、运太阴、温少阴后,现患者自觉后背、两胁、双侧小腿发冷,失眠、大便干结,单纯从一经或两经辨治,疗效欠佳。 再次详细询问病情:患者神清,平素急躁易怒,精神较差,怕冷,腹部怕冷经治疗缓解,后背部、右上臂、腰腹及两胁肋部、小腿部走窜性冷,卧床盖被时明显,下床站立及行走则减轻。觉得冷时额头、颈部出汗,出汗便感冒。感冒时有头晕,口不苦,口干不欲饮,口干时仅饮水使口腔湿润即可。饮食可,睡眠欠佳,小便略黄,排尿通畅,偶有夜尿一次,平时大便秘结,3-7天/次,但较入院前好转。舌暗红,苔厚腻微黄,脉左侧弦浮,右侧沉弱。 讨论后意见:患者睡觉就冷,越睡越冷,活动后减轻,泡睑虚浮,左脉浮弦,右脉沉弱,口干无苦,小便黄,舌大便干结,舌暗红,苔厚腻偏黄,寒气走窜是阳气不归位引起。本底寒性,但是目前表现为寒热错杂之象,为阳明不降,火不归位导致。考虑太阳阳明少阴合病,中医治疗予平调寒热、开太阳、降阳明、温少阴,方选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汤加减。处方如下: 生半夏先煎黄芩酒黄连炮姜 炒苍术酒大黄龙骨先煎牡蛎先煎 白附片先煎 共1副,每副ml,每日1副每日3次。 病情特点:患者服药后诉双下肢乏力,较前明显,服用稀饭后有出汗,大便干,难解。口干,不口苦,胃纳可。觉间断潮热汗出,以头颈部明显。舌边稍红,苔腻微黄,左侧脉滑,略浮,右侧脉沉滑。 病机分析:考虑阳明不降,阳气郁结。 调整处方:酒大黄改为生大黄 生半夏先煎黄芩黄连炮姜 苍术生大黄龙骨先煎牡蛎先煎炙甘草熟附子先煎 共2副,每副ml,每日1副每日3次。 病情特点:患者服药后解黄色稀水样大便3次,便后觉畅快,小便通利,下肢无力好转,今晨觉精神好转,肩背部舒展轻松。右腰背部及右臂发冷明显缓解,仍觉得后背及右胁发凉。夜里不用再开空调,仍需用暖水袋热敷,觉间断潮热汗出稍好转,睡眠可,可将双足露出被子。舌暗红,苔黄腻,左侧脉滑,右侧脉沉滑,较前有力。 病机分析:仍有阳明郁热,右路不降,水饮不化。 调整处方:在前方基础上将龙骨、牡蛎加量,共4副,每副ml,每日1副每日3次。 病情特点:患者怕冷明显减轻,已两天不需要热水袋和空调。只需要盖一床被子,脚可以放在被子外面,自诉怕冷好了百分之八十。觉得阵发性发热,头颈部出汗,夜间明显,近两日入睡困难。大便三日未解,今日大便前干后稀。口稍干,比之前改善。舌暗红,苔黄腻,脉滑。 病机分析:中焦得以斡旋,怕冷明显缓解,考虑患者怕冷为阳郁,而非阳虚为主,当前患者有阳明热化之象。 调整处方:将炮姜减量,附子减量,黄芩加量,带中药7剂出院。 1.本案病机:阳明不降,阳气不通,运转不畅,少阴不足。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人体的温暖,有赖于阳气的正常运转和敷布,否则阳气不达,畏寒立至。本患者怕冷,睡觉就冷,越睡越冷,活动后减轻,寒气呈走串样,伴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厚腻偏黄,脉左侧弦浮,右侧沉弱,此类患者常规思维是畏寒怕冷为阳气不足,需用温药治疗,一般不会再用凉药。但单纯开太阳或温少阴不解,患者活动后畏寒减轻,并非真正阴寒内盛,且口干便秘亦非少阴寒化之兆,患者大便秘结,伴口干、小便黄等症状是不可忽视的阳明不降之征。治疗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升降并用,寒温同施,目的在于恢复患者中土之运转,升降复则阳气敷布自然可望恢复。本患者大便干,口干,情绪易急躁,虚象不甚,故去人参大枣,略加附子稍温少阴,更将大黄逐渐加量以通降阳明,加龙骨、牡蛎以重镇降逆遣方用药。在选定主方后,还当根据患者寒热证属性,增强通降或温升之力,该患者以便秘,大便干,口干为主,故以增强降阳明为主(大黄、龙骨、牡蛎加量),稍佐温运太阴少阴之品(附子、炮姜减量)。 2.阳明病亦可见畏寒,通降阳明则畏寒自除。 《伤寒论》第条曰:“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其病机在于阳明里热,迫津液外泻,汗出气泄,不能卫表,所以有背微恶寒,治疗予白虎加人参汤清热里热、养津液则畏寒自解。该患者无明显精神倦怠、多寐少动之阳气不足之征,以大便秘结,阻遏气机,阳气运行不畅为病机(偏身畏寒更说明非阳气不足之纯虚证,阳气不足当为对称性畏寒肢冷),根据患者治疗过程中反复大便不畅、心烦失眠、间断潮热汗出等表现,更说明阳明里热内蕴,故治疗始终以通降阳明(降右路)为主,温运少阴(升左路)为辅,患者自诉短期内好转百分之八十,证明此方切中病机,疗效显著。 治疗前后患者舌像变化 医院中医经典科,因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