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入伏,全国各地高温模式开启。局部地区温度达到40摄氏度。 高温天气里,大汗淋漓在所难免,出汗是人体调节身体温度、排泄代谢垃圾的一种本能的生理功能。适量的出汗,可以帮助我们调节体内外的温度、排除身体代谢垃圾和多余水分,同时打开毛孔,让我们的皮肤得到清洁,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有益的。 但是不一定出汗多就是排毒,就是好事,过多的出汗也可能是病。 初伏时间:年7月12日 庚辰 中伏时间:年7月22日 庚戌 末伏时间:年8月11日 庚午 “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古代长期养生修炼的经验总结。现代医学证明,在炎热的高温天气中,人体内会产生一种应急蛋白,可抵抗暑期对人体的伤害。由此可见人体本身有着适应不同环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锻炼身体,可提高身体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所以古人认为养生修炼得到的人可以“不避寒暑,百毒不侵”。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湿”被视为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湿疹、皮肤过敏、面部痘痘等都因体内“湿”重。让身体适度出汗,可以带走体内的暑湿之邪。流汗可以加快新陈代谢,促进人体排毒,调整人的体温及体液,同时也能够将人体内的废物排出,血液循环也更加通畅。 汗从哪儿来? 汗指汗液。五液之一。津液代谢的产物。《灵枢·五癃津液别》:“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玉机真脏论》:“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汗液的成分99%是水,固体成分不到1%;这种固体成分中大部分是氯化钠,还有少量的氧化钾、尿素等。 当人体处于闭汗状态时,体内很多代谢物会停留在血液中无法排出。如果长期这样,就会增加人体肺部、肠道、淋巴系统等一系列解毒排毒系统的工作负担。一旦毒素无法及时排出,很可能成为重大疾病的致病诱因。出汗排毒对于排出那些附着在皮肤表层的毒素非常直接、有效,它可以及时阻止毒素通过血液循环遍布全身,给身体带来更大的伤害,这是其他排毒方法无法做到的。健康出汗能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避免毒素堆积在体内而形成不良的循环。 一年四季只有夏季是能够自然出汗的,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经络平衡和免疫系统的健康。如果老憋着不出汗,时间长了,皮肤就不会呼吸了,最后就会造成很多人体代谢系统的紊乱,并且把这种皮肤的排毒功能都转到了肾和肝上。 出汗的几种形式 ●温热性出汗 夏季桑拿天,坐着不动都会大汗淋漓,这就是最常见的温热性出汗。温热性出汗是由外界温度升高引起的人体中枢温度自我调节的方式,人体通过出汗而散发热量、调节体温。 ●运动型出汗 人体在运动时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在体内消耗能量的同时可产生许多热量,人体通过排汗来降低体内温度,这就是运动型出汗,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应。 ●精神性出汗 人在紧张、恐惧、兴奋等精神因素影响下,神经冲动从大脑皮质传递到小汗腺部位,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升高,导致小汗腺分泌排泄活动短期内迅速增强,即出现精神性出汗。 所谓精神性出汗是在人的掌跖处表现的非常的明显,并且还可以见于人的头面、颈部、手背、前臂,还有小腿的地方会出汗。 ●味觉性出汗 当我们是在食用某些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大蒜、生姜、可可、咖啡后引起的出汗。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出汗都是好的。 中医上有“动汗”和“静汗”之分。由于天气环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属于静汗,相当于被动出汗。不少异常的静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盗汗等。有些人不热、不运动时前心后背会出汗,且容易疲劳、感冒、心慌,特别怕风怕冷,这叫自汗,是气虚的表现。夜晚一睡着就出汗,叫盗汗,是阴虚的表现。出汗部位的不同,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不正常的汗 全身多汗症 由发热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精神因素等引起。 ●低血糖症:可导致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除怕热多汗外,还表现有食欲增大,吃得多,反而消瘦,大便次数增多,心慌,精神紧张等症状。 ●糖尿病:由于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常有出汗异常增多现象,患者还伴有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嗜铬细胞瘤: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多阵发性出汗,有时也可持续出汗,还可出现心慌、手抖、四肢发凉等,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 ●另外,高血压患者以及更年期女性也可出现多汗。 局部多汗症 ●鼻汗:每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多见于过敏性鼻炎及免疫力低下,易患感冒者。 ●额汗:汗出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如蒸笼热气,多见于身体阳气偏甚及消化功能亢进者。 ●半边身汗:指半身多汗,而另半身无汗或汗出甚微。多见于青年人高血压脑病、肾性高血压症、中风、半身不遂、截瘫等患者。 ●劳心汗:系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多因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常见于劳心过度的知识分子。 ●会阴汗:汗出局限于会阴和外生殖器部位,常见于外阴瘙痒症、阴道炎等妇科病,亦可出现有异味的会阴汗。 ●腋臭汗:汗臭如狐骚气味,腋窝部的大汗腺分泌异常所致。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多于男性。 ●半边头汗:整个头部以鼻中分成两半,一半头出汗,另一半头滴汗皆无。此系因大病后夫妻同房,阴阳双亏并感寒所致。 ●手足心汗:多发生于紧张或激动时或在公开场合说话时,常在青少年时发病,多半是精神压抑引起。 此外,高烧病人的“战汗”先见全身战栗发抖,而后汗出、生命垂危之际的“脱汗”大汗淋漓不尽,均为疾病转危之征象,应加以重视。 自汗和盗汗 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 自汗 常日间出汗,活动后更甚,多由气虚或阳虚所致,可服用温补之品进行调理。 自汗的原因主要是身体虚弱或患大病之后。中医认为是“肺气不足、卫阳不固”所致。治疗应以“补肺益气、固表养阴”为原则。可选服补中益气丸、生脉饮以培土生金、益气敛汗,或嚼服西洋参、人参等,也可选生脉散和玉屏风丸加减运用。 盗汗 入睡后汗出,醒后则汗止,多见于阴虚火旺、久病之人,尤以肺结核患者最多见。盗汗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 “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 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为什么有的人爱出汗,有的人出汗少? 汗腺分泌与运动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规律是,运动强度越大,排汗量越多。因为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肌肉活动更剧烈,产热量更多,为了保持正常体温,人体必须通过增加排汗量才能把多余的热量散发出来,因此,运动强度越大,排汗量必然增多。 出汗多少首先与个体差异有关:大家知道,汗液来自于汗腺的分泌,而汗腺的数量是极多的。生理学研究发现,小腺体和大腺体的数量,不仅有性别差异,而且还有个体差异。因此,在同样条件下,有人出汗多,有人则出汗较少。 另外,个体差异还表现在体液多少上。有些人体液较多,运动时出汗就多;有些人体液较少,运动时出汗就少。体液的多少常取决于体脂的含量,因为脂肪组织中含水量比较少,所以胖人的体液相对比瘦人少。 尽管运动时胖人出汗多,但耐受水分丢失的能力却比较差,也就是说,运动时间不长,胖子就会因水盐代谢失调而过早出现疲劳。运动前是否饮水对体液也有影响,如果运动前大量饮水,也会因体液增多而增加出汗量。所以,出汗多少是因人而异的,不必担心。 大量出汗后不仅需要补充水、电解质和盐分,还要注意补钙哦 出汗是人体因为周遭环境温度上升,为了不使肌体温度过高而出现问题,人体皮肤下边的汗腺分泌体液,使其蒸发带走体内过高的温度,从而保持体温正常的一种方式。 第一、视运动时间长短不一样,一般情况下,我们把超过半小时的运动称为有氧运动,特别是超过1小时的长时间运动,身体的电解质缺失,这时候不能过量进水,同时也不能只喝水,应该喝点盐水或者葡萄糖等,喝水的量要少,大约毫升即可,不要过分进水,否则称为身体的负担; 第二、有条件的,运动饮料也是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选择的,但是同样的,喝水量不能急促,要少而多喝; 第三、记住,不能喝过冰的水,每每运动完,喝冰水感觉舒服透了,但是对身体的坏影响还是很大的,最好还是常温喝水; 赞赏 长按什么原因会产生白癜风北京哪间白癜风医院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