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乳痈)多见于产后3-4周个月的哺乳期妇女,尤其是初产妇。临床表现主要有乳房胀痛、畏寒、发热,局部红、肿、热、痛,触及硬块,病程发展迅速,是哺乳期妇女常见疾病。急性乳腺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多数由细菌入侵、乳汁淤积、乳头损伤或皲裂、分娩后产妇未能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等原因使细菌沿乳头小裂口入侵,并经淋巴管蔓延至整个乳房。本病虽然有特效治疗,但发病后痛苦,乳腺组织破坏引起乳房变形,影响喂奶。因此,对本病的预防重于治疗。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是乳腺管内和周围结缔组织炎症,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的妇女,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多见。有文献报道:急性乳腺炎初产妇患病占50%,初产妇与经产妇之比为2.4:1。哺乳期的任何时间均可发生,但以产后3~4周最为常见,故又称产褥期乳腺炎。发病后痛苦且病程发展迅速,乳腺组织破坏引起乳房变形,影响喂奶。而结合所有患者最终引流的原因均是乳腺管堵塞继发感染所致,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取多种方法最终的结果是引流,根本原因是没有使乳管系统中最远端的微小阀门打开,导致乳腺管中乳汁淤积,如有细菌入侵,则从无菌性炎症转变为细菌性炎症。病情变化发展迅速,给产妇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由于患者对本病的认识不够,就诊时发病都在12小时以上,故大部分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病情反复发作仍需要行手术治疗才得以缓解,给患者及家属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 在当今社会,女性保养的主题是健康和美丽,每个人都需要追求完美,急性乳腺炎需要手术治疗且手术后造成的乳房瘢痕、变形让很多产妇听了很恐惧,最后耽误了治疗,加重了乳腺组织结构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乳房变形。 病因病理:临床上较常见的乳腺结构不良、炎症、肿瘤的压迫造成,乳腺腺叶或小叶导管上皮脱落或其他物质阻塞导管以后,乳汁排出不畅而淤滞在导管内,致使导管扩张形成囊肿,囊肿可继发感染导致急性乳腺炎或乳腺脓肿,如果不继发感染可长期存在,囊内容物变稠,随时间的推移可使囊内水分吸收,而使囊肿变硬。囊肿壁由薄层纤维组织构成,内面衬以很薄的上皮细胞层,有些地方甚至脱落,囊内为淡红色无定型结构物质及吞噬乳汁的泡沫样细胞,囊肿周围间质内可见多量的单核细胞、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还可见小导管扩张及哺乳期腺小叶组织。本病属于乳腺良性病变,一旦发现应考虑手术切除,手术只需行肿物单纯切除,如在哺乳期,同时有继发感染时,应控制感染并回奶,然后行肿物切除并送病检。 传统解决办法 首先,在患乳皮肤涂抹少量的润滑剂,左手端托患乳,然后用右手的四只手指,也就是食指至小指,采用推、揉、按的手法,疏通患乳的硬结、肿块。 然后,再用右手的五只手指的指腹顺输乳管的放射方向从乳根至乳晕部,轻拿揉抓,疏通淤乳。 其实乳房按摩是很有效的,不仅可以预防乳腺炎等疾病,更可防止乳房松弛、下垂,保持乳房美丽的外形。 按摩穴位:膻中穴:膻中穴(dànzhōngxué)(RN17)是人体的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等。改善胸闷胸郁、宽胸利膈、支气管性哮喘。 乳中穴:穴当乳头之正中,故名。本穴归属于足阳明胃经,临床不针不灸,只作为胸腹部取穴的标志,骨度分寸定位法中以两乳之间折量为8寸,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也可采用穴位按摩、穴位敷贴等方法,作用于乳中穴治疗产后缺乳、多汗症等疾病。 乳根穴:乳根是足阳明胃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针灸甲乙经》。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布有第5肋间神经分支及肋间动、静脉分支。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少乳,乳痈,及肋间神经痛,乳腺炎等。作用为燥化脾湿。 天池穴: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解剖]在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深层为第四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肌支及第四肋间神经。本穴可以重塑胸部、改善乳房的松弛、外扩现象。神封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少阴肾经。定位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降浊升清。 云门穴: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锁骨下缘处。简易取穴法:当手叉腰时,在锁骨外端下缘出现一个三角形的凹陷,其中心即是云门。活血、化瘀,主传输肺经的气血物质。 中府穴: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以水湿气态物的形式由三焦腑系统向体表系统输送高温能量、体液及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向外输送物质能量的形式来调节改变三焦腑系统和体表系统的温、压状况。 曲池穴:曲池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出自《灵枢?本输》。此腧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有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瘾疹、湿疹、瘰疬等病症。 大包穴: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主治气喘,胸胁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等疾病。 期门穴:双侧乳头下方第6肋间隙,健脾疏肝,理气活血。 最常见的是哺乳早期积乳,经非正规催乳师的大力按摩发展为乳腺脓肿的患者,医院每2周左右至少一个,其中还不算托朋友电话咨询患者。 治疗中选择三早原则。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 乳汁淤积的护理 1、乳汁淤积早期,配带胸罩,改善血液循环,局部冷敷3~5分钟以减少乳汁分泌,可以继续哺乳。 2、乳汁较多,整个乳房皮肤紧绷,婴儿难以含住乳头吸吮时,可挤出部分乳汁使乳晕变软,以便婴儿能正确含吮大部分乳晕。如条件有限,自己不能操作,建议使用电动吸奶器。 3、按需喂哺宝宝,及时挤出多余乳汁。 4、已有乳头破溃或皲裂者,如疼痛较剧可用“乳头护罩”哺乳,也可用吸奶器吸出乳汁或用手挤出后再喂给宝宝吃。同时应积极治疗,如将鱼肝油和次碳酸铋配成擦剂,哺乳后涂擦局部,哺乳前洗净即可。 如乳汁淤积形成的乳腺硬块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妈妈出现高热、寒颤可能提示因细菌感染已一步发展成乳腺炎,医院诊治。 如何预防乳汁淤积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喂奶方式。一般常用坐式、侧卧式、环抱式等。正确的喂奶姿势有利于防止乳头疾病的发生。根据婴儿需要随时哺乳。每次喂奶后应将乳汁排空。 1、哺乳前做好准备工作,比如室内温度、湿度、哺乳母亲洗手、已经消毒或准备好的一次性乳垫、双侧乳房皮肤清洁消毒。 2、哺乳前做乳房按摩5分钟。 3、哺乳时不要让宝宝过度牵拉乳头,每次哺乳后,用手轻轻托起乳房按摩10分钟,再消毒乳头及乳晕区域。 3、每日至少用温水洗浴乳房两次。这样不仅有利于乳房的清洁卫生,而且能增加悬韧带的弹性,从而防止乳房下垂。 4、乳罩选戴松紧合适。令其发挥最佳提托效果。 5、哺乳期不要过长。宝宝满10个月,即应断奶。 6、注意婴儿口腔卫生。如有乳头破损,要停止喂奶并及时治疗。 7、哺乳期妈妈应注意休息,保持精神愉快,增强全身抵抗力,减少乳腺炎的发生。一旦发医院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8、哺乳期饮食以多汤营养为主,奶水缺少可进食鱼汤、猪蹄汤等适当补充。忌食刺激性食品,勿滥用补品,慎服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img.com/mbyyy/93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