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发现猫咪/狗狗的身上味道不正常(体味过大)…… 当您发现猫咪/狗狗的身上有块皮肤颜色发黑/深…… 当您发现猫咪/狗狗的身上起了几个小红疙瘩…… 当您发现猫咪/狗狗身上有了大量的皮屑…… 当您发现猫咪/狗狗身上不停的掉毛/断毛…… 当您发现猫咪/狗狗毛发粗糙/杂乱…… 当您发现猫咪/狗狗毛发失去光泽… 当您发现猫咪/狗狗不停地抓挠/啃咬自己的身体…… 当您发现猫咪/狗狗不停地啃自己的双脚…… 当您发现猫咪/狗狗尾巴油腻腻的…… 当您发现猫咪/狗狗下巴油腻腻的有疙瘩…… 当您带毛孩儿去看医生的时,他告诉您:“您的猫咪/狗狗得了皮肤病。”您真的明白它的皮肤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吗? 下面让我来给您介绍一下有关猫咪/狗狗皮肤病的一些问题。 我们可以把平时常见的皮肤问题简单的分为以下几类: 1、感染类,如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 2、外寄生虫类,如虱子,跳蚤,蜱虫等 3、过敏类,如食物过敏,接触过敏等 4、内分泌类,如甲状腺疾病等 您的猫咪/狗狗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特别是南方地区,每年到五一后,毛孩子体味明显大了,洗澡后体味小了些,过不了几天体味依然很大? 是不是皮肤病来了,到宠物店里买个喷剂,喷几下就有明显好转; 医院找个医生开个所谓的皮肤针,打几天也会有好转,过一段时间复发病,再来打针; 或者给进口的/国产的透皮剂/浇泼药,治疗后减轻,过几天又来了,再次用药; 而到了最后,见怪不怪或疲以应付,您也许都不知道毛孩儿到底得了什么皮肤病,反而是您已经习惯了这些,认为自己的猫咪/狗狗每年皮肤病发作时理所应当的。 今天,我想告诉您,错了,都错了。 也许您猫咪/狗狗的皮肤病可以根治。 我的自信来源很简单,就是我们会尽量帮您找到猫咪/狗狗皮肤问题的真正原因,找到病根再治疗,从根本解决问题。 我们本着更专业的诊断,更先进的营养管理理念,更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你的猫咪/狗狗提供最一流的皮肤护理方案。 为什么我们猫咪/狗狗的皮肤问题会反复发作呢? 因为很少有人去探寻皮肤病真正的病因,因为有些药长期使用会有很大的副作用,因为主人不懂自己的猫咪/狗狗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因为您不知道自己猫咪/狗狗的皮肤到底怎么了。 基于以上种种,我建议各位宠物家长,为您的狗狗选择最专业的诊断思路,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方案,选择最合适体贴的日常皮肤毛发洗护。 如果您觉得我说的还有些道理,随时欢迎您找“老朱说猫狗”聊聊猫狗的皮肤的一系列问题。 第一部分皮肤和毛发 内容提要: 1、犬猫皮肤和毛发与人的区别。三大层: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也就是脂肪层。表皮层又分为五小层: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状层,基底层。在5小层上面有一层皮脂膜,是保护皮肤锁水抑菌的。 2、犬猫皮肤的厚度、酸碱性。人的皮厚,犬的皮肤薄,猫的皮肤最薄。人是酸性,犬猫弱碱性。 3、犬猫皮肤更新速度。正常皮肤新陈代谢周期为28天,1.5岁后,年龄每增加1岁,新陈代谢周期增加10天。从调理治疗猫藓的经验看,3个月左右就可以恢复如初,重新长出新毛。 4、犬猫毛发脱落和更新速度。犬猫剃毛后,标准或短毛犬需要3-4个月重新长好;长毛犬需要18个月重新长好。 因美容或外科手术时剃毛,这时的皮肤本身看起来是正常的,但是活组织检查显示毛囊为中间期,少数为终止期。这种毛囊的休止状态会维持6个月到两年的时间,然后毛发才会长出。 5、猫狗的皮肤病 皮肤起着自我保护,沟通身体与外界,并稳定机体内环境的重要作用。 犬猫皮肤结构有一定差异,通常猫比犬的皮毛更加致密。但其主要功能和基本结构相似,是由表皮层、真皮层、皮肤衍生物、竖毛肌、肌膜、神经、血管及皮下脂肪层等多种细胞和组织成分构成。 犬的皮肤厚度:0.5-5mm,而猫的皮肤厚度为0.4-2mm。有毛的背部和体侧皮肤最厚,腹部皮肤最薄。女人的皮肤是酸性的(PH值5.5),男人的皮肤则是弱酸性的(PH值6.5),婴儿的皮肤是中性的(PH值7.2),而猫狗的的皮肤是偏碱性的(PH值5.5-7.5),所以婴儿的浴液勉强能用。 皮肤功能 作用效果 屏障 控制水分和电解质等的流失;保护机体不受外界(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损害 感觉 热、冷、痛、痒和压力。 血流和出汗 维持体温。 分泌和排泄 毛发和表皮的生长,腺体的功能维持;气体、液体和溶质的经皮丢失。 合成作用 维生素D 免疫功能 监控和应答 一、猫狗的皮肤结构 (一)、表皮层 1、表皮由里向外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 表皮形成了皮肤的最外层,起到隔离外界恶劣环境的作用,保护机体不受各种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的侵害。其厚度只有人的1/6-1/5,表皮的最外层形成皮屑不断脱落。 表皮虽然很薄,但是得到被毛、角质细胞和腺体的帮助,对机体有强的保护作用。表皮与真皮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交换细胞和体液,可以得到足够的营养供应。 表皮上的细胞不断的脱落和更新。新的细胞在基底层上形成,并移行到达皮肤表面,正常犬是22天。 表皮是由复层鳞状(扁平)上皮组成,其厚度只有0.2-0.5mm。最厚的表皮分布在鼻部和脚垫(1.5mm)。表皮是由角质形成细胞、色素细胞、朗格氏细胞等组成的。角质形成细胞占了表皮细胞的85%,在表皮中的各层形态略有不同。表皮是由角质形成细胞、色素细胞、朗格氏细胞等组成的。角质形成细胞占了表皮细胞的85%,在表皮中的各层形态略有不同。在基底层表现为连接紧密的柱状上皮,与基底膜区相连接,随着细胞分裂,子细胞进入棘层,形态表现为多面体形,颗粒层表现为扁平形。角质层表现为细胞核消失的扁平形。角质形成细胞既是重要的皮肤结构组成,也是皮肤的免疫系统重要成员。它们吞噬和加工抗原的效应甚至高于表皮内专门的免疫细胞――朗格氏细胞。在γ-干扰素的影响下,角质形成细胞对T淋巴细胞有刺激和缓冲的作用。与抗原作用之后,他们制造白介素-1,进一步刺激更广泛的细胞因子生成,激发和抑制免疫反应。白介素-1还能释放到真皮引起炎症反应。 (1)基底层(基底细胞层)—表皮的生发层;与基底膜直接接触;含有黑素细胞、默克尔细胞和朗格罕氏细胞。 (2)棘层(肌细胞层)—福尔马林固定后此层具有棘突的外观(含有很多桥粒和角蛋白丝),偶尔有朗格罕氏细胞出现。 (3)颗粒层—细胞在此层从立方变为扁平,细胞浆内含有大量的角质透明蛋白颗粒。 (4)角质层—表皮的完全角化层;在正常皮肤,此层的细胞无细胞核、扁平的嗜酸性(角化)细,会持续脱落。 2、表皮层衍生出毛嚢、汗腺和皮脂腺。汗腺主要为大汗腺,常幵口于皮脂腺嚢内,偶尔幵口于皮肤表面。常分泌出一些具有臭味的腺液。小汗腺分布较少,只分泌少量汗液,主要分布于鼻镜和四肢的脚垫部。故犬猫的配方平时比较干燥,呈中性。因此清洁犬猫皮肤切勿用人用的弱碱性护肤品。 3、皮脂腺多位于唇、肛门、躯千的背部和胸骨部,分泌皮脂,经导管开口于皮肤表面,继而涂于毛上,使毛具有光泽和殚性。 4、表皮层还有黑色素細胞,分泌形成黑色素,构成和保护皮肢、被毛的色素。表皮层受到持久反复侵袭以及激素分泌失调的刺激,局部皮肤表面黑色素沉淀过多而颜色加深。 (二)、真皮表皮接合处-基底膜 基底膜是表皮的基础,表皮通过它牢靠地固定在真皮上,维持表皮正常功能和增殖,维持组织结构,帮助伤口愈合,也是真皮和表皮的屏障,维持表皮和真皮交换细胞和体液元素的作用。 基底膜由四部分组成: (1)张力丝-半桥粒复合物(附着于基底层细胞上); (2)透明板主要成份为胶原ⅩⅦ(即kDa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BP)和固定纤维; (3)致密板包含IV型胶原、层粘连蛋白亚型、巢蛋白和基底膜蛋白多糖等; (4)基底膜下:致密薄层形成的固定纤维和耐酸丝向真皮浅层的延伸。非常罕见的大疱性类天疱疮,其主要的自体抗体攻击的目标是胶原ⅩⅦ(BP)。 (三)、真皮层 皮下组织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结缔组织,并可合成脂肪。大量的胶原纤维,以支持皮肤张力,维持身体的轮廓和形状。真皮层是皮肤的主要部分,质地结实、柔韧、有弹性。真皮为表皮提供了物理、血液和神经性的支持,是身体完整的结缔组织。真皮主要由真皮纤维和可溶的聚合体组成,并有细胞弥散其中。皮肤中的附属结构的大部分位于真皮内。 (1)真皮纤维:胶原和弹力蛋白。 (2)可溶聚合体:蛋白聚糖和透明质烷。 (3)真皮内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4)附属结构:毛囊单位、竖毛肌、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真皮内的病变经常发生于血管内和血管周围。其他的真皮成份的病变非常罕见,例如:胶原结构异常导致的皮肤病变——埃-丹二氏病(也可称为:全身弹性纤维发育不良综合征),是遗传性的胶原合成不良和分布异常,主要表现为皮肤的过度伸展。 二、犬猫的毛发 1、毛发是哺乳动物的标志,具有很好的隔热和感知觉功能,是阻止化学、物理、光线和微生物侵害的屏障。毛发可以通过长度、厚度和密度的改变,以及髓质的形成过程帮助调节体温。总的来说,质地细长,髓质少的毛发,再加上竖毛肌增加毛根深度的作用,就能让动物很好地适应寒冷的气候。颜色和光泽的变化也能够调节温度和隔绝光线。浅色毛使动物更容易适应高温。光亮的被毛可以更好地反光,而不是吸收热量。 毛发的直径取决于毛基质上皮;毛发的长度取决于毛根生长的速度和毛发生长初期的持续时间。 犬猫身上的主毛和次毛都是有髓毛发,主毛也叫被毛或护毛,次毛也叫底毛。胎毛是指无髓质的毛发,因此“胎毛”一词用在非胎儿期的犬猫身上不太准确。猫的次毛远远多于主毛(背部10:1,腹部24:1)。猫的毛发从外观分三类:护毛(最粗,毛直,毛尖渐细)、芒毛(较细,接近毛尖处略略肿胀)、绒/柔毛(最细,均匀弯曲)。总之,毛囊的形状决定了毛发的弯曲程度,直的毛囊生成笔直的毛发,卷曲的毛囊生成卷曲的毛发。 犬猫的毛囊在出生前就已经形成,出生后不会再形成新的毛囊。 (1)猫的毛发类型 猫的被毛从皮肤毛囊内生长出来,毛囊呈细长袋状。猫的毛囊有两种,一种是只长一根毛的孤立毛囊,另一种是长有多根毛的复合毛囊。猫的毛囊以复合毛囊为主。猫的被毛很稠密,大约每平方毫米根左右。被毛可分为针毛和绒毛两种。 猫的皮肤里还有皮脂腺和汗腺。皮脂腺的分泌物呈油状,能使被毛变得光亮顺滑。猫的汗腺不发达,不能像人的汗腺那样进行体温调节,它主要通过皮肤辐射散热或呼吸散热。猫的皮肤里有许多能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感受器。感受器能感受一种或数种刺激,如冷、热、触觉、压觉、痛觉等。 野猫身上的毛有四种:绒/次毛(downhair)、芒毛(awnhair)、护毛(guardhair)及触须(vibrissae)。猫身上每平方厘米有多达根毛发,让猫拥有一件出色的毛外套,即使在最冷冽的夜晚,也能保持温暖。 绒毛是最靠近皮肤的毛,主要任务是让猫维持体温和保暖。这种毛是最短、最细且最软的毛发。整根毛发从头到尾的直径几乎相同,但它们不是直的,而是有许多短波浪,在放大镜下看起来是卷曲或有波纹。让这种底层绒毛拥有优异的保温特性,正是其柔软及卷曲的性质。 芒毛形成中间层,是柔软底层绒毛和顶层护毛之间的中间物质。其功能是隔热和保护皮肤。它们是刚毛状,微微朝尖端方向膨胀,然后才是逐渐变细的末端。有些专家将芒毛细分为三种:底芒毛、芒毛及护芒毛,不过这样细微的区分价值不大。 护毛形成顶层保护。它们在一般体毛中最长也最粗,其作用是保护底层绒毛不受外在因素伤害,并维持其干燥与温暖。护毛是直的,而且从头到尾均匀变细。 触须是大幅放大且坚韧的毛发,它是灵敏的触觉器官。这些特化的触毛分布在上唇胡须,而且脸颊、下巴以及眼睛上方和前脚腕关节上也有。与其他动物相比,触须的数量相当少,但它在猫在微弱光线中探索或狩猎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野猫身上体毛以绒毛最多。我们平时看到的猫咪身上的毛,掉落的相比绒毛和芒毛少,因为它的数量也相比较少,大约每根绒毛才有约根芒毛及20根护毛。不过,在不同纯种猫的品种之间,比例的差异很大,因为这些猫已针对其特有的毛皮类型,有些很纤细,有些短而粗糙,或者是长而蓬松。这些差异是因为不同种毛发的多寡而形成。 例如,纯种长毛猫的护毛相当长,长达12.7厘米,而且绒毛又细又长,却没有芒毛。有些短毛品种的护毛长度不到5厘米,芒毛稀疏且没有绒毛。硬毛猫的三种体毛都有,但全都既短又卷。怪异的柯尼斯卷毛猫(CornishRex)没有护毛,只有非常短又卷的芒毛和绒毛。德文卷毛猫(DevonRex)也是三种体毛都有,但全都缩短成绒毛性质。而惊人的无毛猫加拿大斯芬克斯猫,则没有护毛和芒毛,只在四肢有柔软蓬松的绒毛。 这样的选择性育种对于猫的自然毛皮已造成浩劫,人为制造出来的猫品种,无法在今日的野生环境中独立生存和大量繁殖。有些猫会受冻,有些则会太热,还有一些如果不能每天梳理毛发,将会严重混乱纠结。所幸,这些纯种猫身边通常有许多猫奴想陪伴,能满足它的食物需求和提供舒适的环境。而且,万一碰上最糟的情况,猫被迫要当无主宠物养活自己,变化很快就会发生。猫可能会为气候所苦,但如果得以存活,并和不同品种交配,不出几代,其后代将会再次回复成野生类的毛皮。 无序的混乱交配是流浪猫群体不可避免的结果。 (2)犬的毛发类型 准确地说,幼犬在12周龄之前会从单一毛囊内长出次毛。所有毛囊都会与表皮形成30-60°角,使毛发倾斜生长。不同区域的毛倾斜的角度略有不同,从而自然形成毛束。但是毛束的真正意义和形成原因尚未研究明白。毛发的倾斜可以减少运动阻力,同时还有排水的作用,而不是让水浸润身体,这也是毛发隔热作用的一种体现。 目前有人已经设定德国牧羊犬、柯基犬和野狗为标准毛发品种,其主毛(也叫护毛)伴随很高比例的次毛。与标准毛发的品种相比,下面的两类毛发也是由主毛和次毛组成,但是毛发的粗细和密度有所不同。 短毛品种犬可以进一步分为粗毛和细毛。短而粗的毛发品种,例如罗威纳犬和许多?犬,主毛的比例高于标准毛发,重量和密度低于标准毛发。短而细的毛发品种,例如拳师,腊肠犬和杜宾,他们的毛发密度是最高的,次毛发育很好,但主毛的直径却相对减少。 长毛品种,可分为细长毛和粗长毛。细长毛,例如可卡犬、博美犬和松狮犬,其毛发重量高于标准(除了玩具品种,因为此类犬的毛更细,所以重量较轻)。粗长毛,例如贵宾犬、贝灵顿?和凯利兰?,次毛占了70%的重量和80%的数量。与短毛犬相比直径更大。此类犬相对不易发生毛发脱落。 三、毛发生长周期 控制或影响毛发的因素很多,机制非常复杂。成年和幼年阶段毛的变化也很大,由于对热调节、伪装、性吸引和社交的需求而表现出很多不同。另外,毛囊的循环活性和周期性脱毛是机体的一种正常反应,通过这种功能可使动物的毛发更加适应季节变换和温度或环境。光周期的变化对此功能的影响很大,它通过对下丘脑、脑垂体、松果体的影响,调节各种激素水平的变化(黑色素、促乳素,以及源自性腺的、甲状腺的、肾上腺的激素),而这些激素是改变毛囊内在节律的关键。 毛发生长循环主要是指对毛囊生长初期(anagen)的反复诱发,以及在此同时发生的毛根向下生长和透入真皮的过程。毛囊诱导、发展、复原、再激活的信号尚未明确。但是在毛囊和外周的间充质已发现多个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毛囊培养的研究中发现,这些生长因子控制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酶的释放。另外,Ⅰ型重要组织相容复合物(MHC)表达、软骨素蛋白聚糖和激活的巨噬细胞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会调节毛发生长,尤其是在毛发生长的中间期,这种影响尤为明显。 毛发生长还受到神经机制的控制。在毛囊中具有感觉和自律性神经分布,皮肤中的P物质(一种神经介质)和皮肤的神经——肥大细胞触点也展现出对毛发循环的调控。毛囊既是神经营养因子的来源,也是其目标。人为的神经药理操作可以改变毛囊的循环。皮肤内的对毛囊生长的神经调节机制具有多个途径,一是调节血管紧张度,另外是神经多肽刺激毛囊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乳突的成纤维细胞表面受体,来调节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活性。实验发现切除犬的毛囊外周神经,就会出现毛发生长迟缓(毛囊萎缩)的现象。 毛发的生长不是没有止境的,毛发周期却在不停的循环往复生长(见图)。每个循环都是由生长期(anagen)、中间期(catagen)和终止期(telogen)组成。在生长期(anagen)期间,毛囊会非常活跃地生发毛发;在终止期(telogen)毛囊中的是即将脱落的死毛(或棒状毛);中间期(catagen)是生长期和休止期之间的中间过渡阶段。人们经常注意到贵宾犬、英国老式牧羊犬和雪纳瑞的毛发总是长个不停,因而推测他们毛发周期的生长期较长,但是目前尚未有人对此现象做科学性调查。每个个体的毛发周期各个阶段的持续时间会随很多因素而变化,例如:年龄、身体部位、品种和性别,以及其他生理和病理原因。 影响毛发周期和被毛的外在因素有光照、温度、营养、激素、全身状况、基因和其他一些尚不了解的内在原因。影响毛发的内在因素有:毛囊内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真皮乳突和其他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 毛发的新旧更替呈镶嵌式,因为相邻的毛囊在同一时间处于不同的状态。毛发更替不会受去势手术的影响;光线的影响比环境温度的影响大。北半球且纬度高的地区的犬猫会表现明显的春秋季脱毛。在夏季,毛囊的活性最强和生长速度最快,而冬季相反。例如:终止期毛囊在夏季占50%,在冬季变为90%。中间期毛囊通常占的比例很小,约为全部毛囊的4-7%。 许多犬猫(室内饲养)会因为人工光线而导致全年都在脱毛。 窦性毛(有神经功能,例如:触须)不会随季节脱落。 毛发的长度是由所在的身体部位和基因决定的,一旦达到既定长度,毛发就不再生长,毛囊会转入休止状态――终止期,此阶段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这种现象致使不同动物品种的毛发长短各不相同。毛发生长的速度与毛发的长度有关,不同身体部位的毛的长度也不尽相同。 由于毛发主要由蛋白质组成,营养对毛发的数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营养不良会使毛发黯淡、易脆、干燥、细弱,色素分布异常。疾病状态下,生长初期(Anagen)的毛囊的维持时间缩短;相应地,终止期(Telogen)毛囊数量增加。由于终止期毛发容易丢失,动物会在疾病中表现为毛发的过度脱落。 激素也会影响毛发生长周期和被毛状态。总的来说,甲状腺素和生长素能够促进生长期的出现和加速毛发的生长;相反,过多的糖皮质激素和雌激素会抑制毛发生长期的出现和毛发生长速度。真皮乳突细胞是一种间充质成份,位于毛球的底部,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刺激毛囊内的上皮分化。这些细胞是由真皮内的成纤维细胞分化而来,功能和形态均相应改变。通常认为激素和其他间接刺激信号是将真皮乳突细胞做为靶细胞,再将刺激传至毛囊上皮。 毛囊周期的调节和生长非常复杂,细节尚待研究。控制毛囊周期的因素和控制毛囊结构的因素不同。改变了控制毛囊生长周期的因素(例如:激素等)会导致毛囊萎缩;改变了控制毛囊结构的因素导致毛囊发育不良。 犬猫剃毛后,标准或短毛犬需要3-4个月重新长好;长毛犬需要18个月重新长好。偶尔会在美容或外科手术后发生剃毛脱毛症,这时的皮肤本身看起来是正常的,但是活组织检查显示毛囊为中间期,少数为终止期。这种毛囊的休止状态会维持6个月到两年的时间,然后毛发才会长出。 四、被毛和皮肤对猫有什么保护作用 被毛和皮肤能防止猫体内水分的丢失,抵御某些机械性的损伤,保护机体免受有害理化作用i的损伤,是猫的一道坚固的屏障. 在寒冷的冬天,被毛及皮肤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使猫能抵御寒冷;在炎热的夏天,被毛可I以降低猫的体温,是一个大的散热器。 1、水分经表皮流失 正常皮肤表面的蒸发量,与皮肤水化成正比 皮肤屏障功能类似“砖块和水泥”,角化细胞是砖,细胞间脂质是水泥。 许多皮肤病水分流失量与水化异常—异位性皮炎和角化缺陷皮肤流失量增大、而水能力降低 2、正常皮肤表面具有抗微生物功能 (1)物理屏障(如角质层脱落) 抗菌成分 —脂肪酸(脂质密封,破坏某些细菌的细胞壁) —无机盐(汗液)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血清和汗液) —皮肤ph —皮肤免疫系统(朗格罕氏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淋巴细胞) —常驻微生物菌落(竞争营养,分泌抗菌产物) (2)皮肤上的细菌可分为以下几类: 常驻菌能正常居住在皮肤并增殖 暂住菌能在皮肤上短时间定殖和繁殖 流动菌从环境那个中污染而来,不会再皮肤上繁殖 致病菌能在皮肤上建群,并在皮肤浅表和深层增殖引起皮肤炎症,会毒害皮肤的正常生理功能。 五、皮肤病 (一)西医对皮肤生理病理的认识 被毛是一般哺乳动物的明显标志,具有很隔热和感知功能,它是组织化学,物理,光线和微生物侵害的屏障,从免疫系统角皮来说,它是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 此外,动物的被毛通过腺体的分泌,毛色的变化和毛的数量更替,进行伪装,性吸引和社会交流。因此,影响被毛的生长发育的因素非常复杂,包括光照、温度、营养、激素、神经、全身狀况、基因等。也就是说,被毛疾病的发生及其诊断,要从化学、物理、微生物、品种和个体基因等方面去考虑。 现在家庭里的猫狗皮肤病屡治屡犯,复发率很高,成为家长们的痛。 治疗真菌的化药,一般用药周期长,且毒副作用大。 治疗螨虫的化药很多,效果明显,但是复发率也很高,且毒副作用大。 因此,从生命整体观入手,探寻中西医结合,直达皮肤病的病根,毒副作用小,是目前研究的方向。 (二)中兽医对皮肤生理病理的认识 中兽医对被毛组织的描述比软简单,只有被毛、腠理和卫气等名词,然而对其生理病理的认识比较具有整体观。被毛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围着整个机体,其营养和功能密切地与机体内的气血,脏腑功能有关。如果被毛功能失调,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气血,脏腑,经络等功能而发病,反之,气血、脏腑、经络等的疾病,也可通过皮肤而发病,或通过皮肤症状而反应出来,所以皮肤的病理史化,不仅仅是皮肤功能失调所致,往往是气血、脏腑、经络或整体功能失调的表现。故谓“有诸内,形诸于外”就是这个道理。知其症所在,尚须随症求因,則应从外感六淫,内伤饥饱劳逸,不内外因——外伤虫伤,痰饮瘀血等去考虑致病因素,以达辩证施治的目的。 1、皮肤与肺的联系 祖国医学认为,肺者其华在毛,肺与皮毛的关系密切。由于肺主气属卫,具有宣发卫气,输送精津于皮毛而对其发挥温养和润泽的作用,故称“肺主身之皮毛”。肺与皮毛紧密相连,凡肺之生理功能正常者,其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亦较强;而肺气虚者,皮毛无泽,卫外不固,易感冒,致皮肤疾患和肺系疾病。 皮毛包括皮肤、汗系(气门)、毫毛等组织,为身体之表,起着排汗、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皮毛有辅助肺呼吸和气体交换的功能,故也能宣散肺气。一旦皮毛有病变自然会影响到肺,使肺气宣发功能减弱。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皮毛一昼夜吸取的氧气相当于肺所吸入的1/~1/;而排出的二氧化碳相当于肺所排出的1/90~1/65。这进一步说明皮肤有补充肺的呼吸功能。 肺与皮毛共同作用:(1)肺皮同源,共同完成呼吸运动。肺是身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和场所。身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不断交换。 (2)肺皮合和,调节体液代谢。体液代谢是身体重要机能活动之一。津(水)液来源于饮食水谷,在其输布、代谢过程中,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作用至关重要。只有肺功能正常,水液之精微才能输布全身,充养五脏,润泽皮毛;水液之浊者则下输膀胱,经过膀胱的气化再泌清浊。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若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则致水液停积,发为喘满肿胀。 (3)相生相应,维持体温相对恒定。体温的相对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皮肤和肺功能的正常协调与否。皮肤与肺共同调节体温。 2、肺与大肠相表里 近年来,中医药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研究日益受
|